親職教育近來有日益重視的趨勢,特別在少子化的當今,孩子各個是寶,親代與子代間的關係更顯重要。繼上週呼籲對依附關係的重視後,要再提醒家長們對於「童年情感忽視」的警覺。
童年情感忽視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所提出,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而造成孩童自我價值貶低與自卑、心理上的空虛、內心憂鬱、乃至於染癮等現象出現,特別是從嬰孩時期開始就會烙下這樣的陰影。若有仔細回想或留意自身或周遭在撫育孩子的過程,經常很容易忽視嬰兒的語言、眼神或肢體動作,單純認為他們聽不懂大人的話語,或是認為他們哭鬧是正常的現象而無視發出來的訊號;進入學齡階段後,孩子回家後分享所見所聞或想法,父母總以工作忙碌、疲倦休憩等為由而未認真聆聽,甚至是邊進行手邊的事務邊聽,但卻若有似無、有一搭沒一搭的回應。不知不覺,孩子就在這樣的影響下長大。
這些情形長年積累下來就容易讓孩童感到不受重視,認為自己的想法與情緒沒有人能夠接納,逼得自己內心的「小小孩」必須快速成長,形塑出「反依賴」的人格。照理說,孩子依賴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他們知道家裡是避風港,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會求助於父母家長,給予溫暖、鼓勵與安慰,也是從中得到成長養分的來源。但長年情感被忽視的孩子得不到適足的支持,內心建立起冰冷的高牆,對於環境感到不信任,當內心有需求時避免讓他人知道,極力的避免他人的支援與協助,會認為那是可恥與丟臉的,即便最終會讓自己很麻煩。洵是,反依賴的人格告訴自己,所有的成就、失敗、需求等,都不足以、也不必要與他人分享,永遠保持著距離,因為已經在情感上失去與環境連結的能力。
冷酷無情的人格下,不但無法分享與表達自我的情緒,為了紓解壓力與逃避內心的空虛,就很容易往其他負面行為發展以求得慰藉,乃至成癮。像是酗酒、抽菸、吸毒以求得生理上的短暫解脫,或是沉湎於網路虛擬環境,以求在另一個國度裡找到自己的理想與發洩,建立自身的尊嚴。更為駭人的是,當是類的族群成家立業後,有相當的可能性會延續這樣的心理態度在經營與面對,童年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將一個又一個的複製產生。
有自信、快樂與陽光的孩子很多都是在有回應與高度依附關係下培養出來的,方能建立起健康的身心。當今的許多社會問題我們看到的都是結果,但終究還是與原生家庭成長環境脫離不了太多關係,也是最根本所在。期待家長們能多傾聽與重視並回應孩子的需求,勇於接納他們的一切,讓感受不被忽視,減少社會冷漠的冰冷溫度,共同讓孩子們在安全的內心世界長大。
社論/重視童年情感忽視所帶來的影響
- 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