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擺暝躍升國家級民俗

  • 2019-06-05
 文化部五月初召開第7屆民俗審議會,經與會委員超過3分之2審議連江縣馬祖擺暝通過登錄重要民俗,位列全國21項重要民俗之一,對於地方長期推動文化保存是一大肯定,未來無論在爭取經費及推展觀光都將有正面的幫助。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具凝聚地方民眾向心力意義,一般來說文化資產又可分為有形與無形,有形文化資產因具備特定的空間及形體,如古蹟、古物、歷史建築等,一旦改變、破壞威脅,變化相對明顯;反觀無形文化資產是人類社群與其生存環境、大自然互動及生存歷史條件所創造累積,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因非具象存在,且以人為載體,常須因應特定時間與場域呈現,更增加了掌握及保護的難度。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自2005年施行至2018年,在民俗部分文化部共登錄18項國家重要民俗(內含原住民五項),如雞籠中元祭、大甲媽遶境進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花蓮豐濱鄉阿美族豐年祭等,加上今年度通過的台南市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活動、雲林縣馬嗚山五年千歲大科活動及馬祖擺暝活動,國家重要民俗計達21項,而縣市政府登錄則多達154項。
 金門迎城隍是離島地區第一個國家指定的重要民俗,主要是在每年農曆4月12日的迎城隍,是金門地區年中最盛大,並獲得在地民眾認同的民俗盛會,金門本地及旅居外地的遊子會回鄉參與。金門每年的迎城隍遶境,保有眾多傳統祭典陣頭文化與祀神儀式,遶境隊伍的組成皆為地方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的隊伍,在地居民的投入與認同,讓民俗文化資產可貴之處表露無遺。
 為接軌國際對文化資產的保護,文化部在105年公布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無形文化資產分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民俗、口述傳統及傳統知識與實踐五大類,跟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分類方式相對應,銜接國際文化保護趨勢,並在今年度增加挹注於無形文化資產的經費,帶動台灣各界對文化資產的保護。
 馬祖宗教文化是地區重要文化資產,亦是各村維繫地方鄉親之所在,文化處指出,馬祖擺暝為連江縣四鄉五島全域共有的歲時性祭典,每逢農曆正月中旬至二月初,各村境由在地居民及旅外鄉親合力自主傳承該項祭典文化,具有凝聚馬祖人向心力之意義;孩仔、神將、鼓板、尬乩、風燈、跳火等反映出閩東地區特有的文化傳統,極具在地特色。
 為了積極爭取通過登錄國家級民俗,今年初地方政府及文史人士可以說卯足全力,更特別規劃很多創新的規劃,包括首度跨海前往大坵島迎神、文化工讀生、傳統碗筵比賽、全方位媒體行銷等,不但完整記錄北竿元宵擺暝的特色,也邀中央文化部官員以及媒體共同來體驗,讓這次中央民俗審議會可以順利通過。
 民俗是鄉親生活表徵,也是我們一代傳承一代的記憶,更反映族群社會價值觀,就是我們曾經共同經驗的線索,它的存續有著重要意義,此次通過更象徵國家認同,肯定馬祖鄉親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