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構無法被複製的馬祖旅遊特色

  • 2019-06-12
 中央政府為短期拉抬當時受到地震衝擊的花蓮旅遊人數,推出所謂的暖冬旅遊,初期確實引發台灣各界的討論與吹捧,但截至目前為止持續推出的春遊補助、小鎮旅遊補助等,已讓台灣社會各界疲乏,不但旅遊業沒有感受到景氣回溫的熱潮,還衍生一堆各地方競賽補助金額的無聊遊戲,對於發展地方觀光並無助益。馬祖端午連假看見旅遊人潮,與其說五百元補助有效,不如說馬祖藍眼淚的名聲奏效。
 旅遊補助就如同消費券一般,絕對是短期救急的做法,而非政府推展觀光的政策作為,去年為迅速提振花蓮地震後的蕭條旅遊情況,政府推出暖冬政策,希望透過些許補助,提高國人去花蓮的意願,然而在各縣市都大喊不公平的情況下,一項緊急救急的政策作為,變成雨露均霑的補助政策,當補助政策無助於國人選擇旅遊地點的同時,這個政策最終只變成國人旅遊可有可無的雞肋,而冗長及效率極差的補助作業流程,連旅行業都開始怨聲載道。
 其實這幾年台灣旅遊的旅客結構,開始產生很大的變化,過去大陸政策支持的台灣旅遊,陸客團體旅遊以七至八天環島路線為主,因此當時無論是墾丁大街、南投日月潭還是阿里山,都可以看見滿坑滿谷的陸客,當應付大量陸客團都已經應接不暇時,台灣當時的旅遊品質是低落的,沒有反省力道的。
 如今當大陸緊縮來台旅遊時,政府應變的南向政策,所帶動的東協各國來台旅遊增加,但東南亞遊客的旅客結構,偏向五到六天的都會型,並不常出現在知名度不高的旅遊點,再來經濟條件的差異,也讓東南亞遊客的消費能力有限。因此東南亞遊客當然無法取代陸客團,現在陸客來台多屬自由行的行程,跟日、韓遊客一樣,都會自己做功課,尋找自己興趣、有特色的行程與景點,因此危機其實就是轉機,此時此刻與其爭取無法影響遊客抉擇的五百元補助,不如建構極具特色的旅遊標的以及特殊主題旅行。
 國內風尚旅遊就跟許多企業合作,打造出許多極具特色的國內旅遊主題,如高雄甲仙在八八風災後重創,可是因為有《拔一條河》紀錄片,風尚旅行把國小拔河隊的小朋友、芋冰店的老闆、遠嫁到台灣的東南亞姊妹們,串成旅行的主軸,帶動許多企業跟機關團體再回到甲仙,這就是地方旅行該有的價值跟說故事的魅力,內含對土地與人的關懷。
 另外風尚為邀請日本人到台南一遊,曾經帶領三個台南老闆到日本演講,有台南土溝農村美術館的創辦人、奉茶茶行老闆、莉莉冰果店的老闆,日本向來愛吃台灣芒果,老闆就告訴他們怎麼選芒果,台灣的芒果又有哪些品種,鼓勵日本人來台南吃芒果,因為一顆芒果在日本要賣3,000日幣,所以來台灣吃芒果,吃越多就賺越多,這就像我們去歐洲旅行時,因為礦泉水跟紅酒、白酒一樣貴,所以我們就會一直喝酒,不想浪費錢喝礦泉水一樣。
 這種模式觀光推廣最成功的就是法國,遊客到了巴黎之後,喜愛博物館就到巴黎,喜歡喝酒的到波爾多,喜歡薰衣草田的到普羅旺斯,喜歡海邊的到馬賽,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與特色。馬祖各島應發掘屬於自己,無法被取代的特色,馬祖島嶼特色其實更勝金澎,保留下來的戰地風貌更明顯,如何把故事融入我們的島,其實就是馬祖最重要的旅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