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海洋教育之推動與落實

  • 2019-06-16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與發展的憑藉。海洋與人類生存、生活文化的形成息息相關。在湛藍的海洋世界裡,豐富的海洋資源需要我們去了解與珍惜,我們必須懂得海洋保育及資源永續經營,順著海洋的律動,與海共生共榮,要達到這個目標,端賴海洋教育之推動與落實。
 從各國實施海洋教育的經驗及文件可以清楚明白,海洋是地球的重要場域及資源,人類必須謙卑的面對並深入的去了解。因此,我國新訂課程綱要,透過跨領域討論修訂,將海洋教育列為重要延續性議題,未來期待能在各相關領域教科書及教學現場中,實現具體有效而精緻的海洋教育。
 現場教師表達海洋是一項相當複雜且重要的知能,但是多數教師缺乏海洋教育基本知識與教學能力培育的狀況下,除了落實各級學校之海洋教育外,各師資培育機構及專業團體應更積極培訓現場教師海洋教育知識、技能及態度,以利未來全面推動海洋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教師推動海洋教育時,以主題式融入課程,將可讓學生具備完整的海洋議題知識,故未來各領域之內容中,宜多設計海洋主題教材與教學內容,以便教師在現場授課時使用。這些主題式內容除了在教科書、教師手冊編撰外,亦可透過網站及媒體編制,讓師生都易於獲取所需資源,以增進教師的教學成效以及學生海洋知識的學習。
 馬祖四面環海,在湛藍的海洋世界裡,豐富的海洋資源需要我們去了解與珍惜,我們必須懂得海洋保育及資源永續經營,順著海洋的律動,才能與海共生共榮,要達到這個目標,端賴海洋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海洋教育之目的應兼含知海、親海與愛海,包含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透過教育的方式,啟發學生對海洋保育議題的關心,並藉此將保育觀念向下扎根,使學生了解尊重自然及保護環境之重要,進而將此觀念傳遞給周遭的親友,在潛移默化中構築優質的海洋文化。
 要強化海洋國土、海洋國防進而發展成為海洋國家,需從 根本教育做起,改變人民對海的刻板印象。由認識家鄉海洋文化及海洋環保開始,結合了課程理論與實踐,逐步地開展海洋意識,由鄉土海洋—本土海洋—國家海洋—世界海洋,充分與世界接軌,共同保護及分享寶貴的海洋資源。海洋教育並非限定於相關海事的專業領域,海洋教育應該融入鄉土教育,由家鄉出發,由自己熟悉的環境出發,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馬祖四面臨海具有海洋島嶼的地理特性,海洋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中,可以培養愛鄉、愛國、愛海、愛世界的人本情懷,延伸至對國家的認同,對地球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