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提升美感 構築城鄉魅力

  • 2019-06-25
 「美感素養」為當代文明發達國家的基本公民能力之一,各國均認同國家的競爭力將構築在新世代學習者豐富的創造力之上。換言之,美感不只是藝術與美學形式,美感的創意就像科技的創新一樣重要,也和經濟及社會進步一樣具有指標性意義。美感涵蓋範圍極廣,古往今來,上下左右皆有美,美的表現形式包括文學、歌唱、舞蹈、戲劇、攝影、繪畫、電影、建築、廣告、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都市景觀、天然美景等,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中,都完全體現國民的生活美感。
 美感教育是精煉個體美感素養的教育,必須從生活中基礎的美感掌握做起,從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形式與內涵之真、善、美,以培養個體的感知、想像、詮釋、思辨、實踐與溝通能力以及相關習慣的養成。前述習慣與能力的養成非一蹴可幾,必須經過長期的培育。今日的城鄉風貌、國家公共建設、公共建築之無序、不協調、不美,正是耕耘太少的後果。
 在國外常可以看到學童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在教堂或街頭的老建築前,聽老師講解建築的結構、裝飾、歷史和人文的美,學生仔細地做筆記或素描,這些美學或許不是大師級的名作,但卻是先人的心血結晶。透過啟發,是比較實際的美學環境薰陶。美學教育與其強調一次性的美感經驗,不如從體會生活周遭的美感和調和感開始。從住居的房屋、店舖、社區設計和布置、街井市招陳列;從接觸的書報雜誌、收音機或餐廳播放的音樂、電影院、電視的影片等,各種隨時可以接觸到的創作品來理解生活美感的成就與失敗。
 美學應與教育、生活緊密結合,唯有改善生活場景,加入環境美學和品牌再造,才能形塑出一座城市的氛圍。渴望讓更多生長在馬祖的人了解自己的故鄉或生活的場域,我們要從教育和文化紮根做起。雖然馬祖人口僅1萬多人,但縣民應該也值得享有更優質的建設,小至候車亭、人行道、廣場、行政機關建築、橋梁…大至天際線之保護與人文色彩之形塑,少些蚊子館,多從生活基層著手;期待生態與美感城鄉不只是口號,而是可及、可生活於中的一種縣民權利。
 文創產業逐漸成為重要的產業,文創的設計和表現,都源於美學。如何建構下一代的創新因子跟美學環境,是攸關國家競爭力的議題。期能引領大眾提升美感、敲醒對美切實的自覺與省思,力使提升美感素質並非只是口號而已,且可與公共工程得以接軌,並把創意想法融入未來的縣政規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