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教育部長同意北竿運動場館結合新校區進行同步規劃,中山國中曾在幾年前透過教育部老舊校舍整建經費,完成辦公大樓及學生活動中心的拆除重建,惟過去一直提到的遷校問題未被正視,隨著少子化及馬祖觀光推展,矗立在芹壁的突兀建設再度引起在地鄉親議論,能夠納入初步規劃,也讓這項提了十年以上的地方共識,邁入實踐的第一步。
馬祖北竿的坂里、塘岐成功完成兩校合併,迎來地區高等教育,這是過去很難想像的成果。不管少子化多麼嚴峻,各校的老師及家長總在許多的考量下,對於併校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因此過去最多只能做到教育資源或部分課程整合,各校依舊維持各校的編制,爭取老舊校舍整建經費也只能東補西貼,無法完成教育硬體資源整合的一步到位。
馬祖各校其實普遍都無法滿足教育部所謂小班制的教學,不是人數太多,而是人數過少,甚至部分學校還有年級沒有學生的情況,在學生人數過少的情況下,其實教育成效是被限制的,但在一島一校的基本原則下,東引及莒光幾乎沒有併或廢校的條件,因為會涉及基本受教權的問題,年紀過小的孩童也不適宜跨島就讀,因此有必要進行受教權的保障,但南、北竿卻沒有這樣的問題,惟併校依舊是個牽涉廣泛的課題。
但隨著北竿兩小學的整併,讓我們體認到其實只要摒棄本位主義與偏見,其實任何發展都有可能,為了迎接海大的進駐,完成馬祖高等教育版圖,幫助地方發展,北竿兩小學幾乎在沒有阻礙的情況下成功整併,而整併後的結果完全符合我們原本的期待,有效提高教育資源整合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正因為北竿國小已然完成整併,現在國中端的發展更引人關注,早年學校的位址選擇原因很多,但依現在的地方區域發展觀來,卻發現許多的問題,北竿芹壁是馬祖重要的閩東建築保存區,當然也是地方觀光發展的重要區塊,校舍現代的建築無法融入整體景觀,而為了保障景觀的一致性,也限制了學校周邊土地的利用,沒有理想的空間可以增建,或是提供學生足夠的活動空間。當然加上目前北竿生活的重心在塘岐,雖然跨區就讀距離並不遠,但總是有著區位上的不合適,也不符合北竿的都市區域規劃。
此次教育部部長潘文忠蒞馬訪視,地方政府正式提出,配合北竿運動場館的建設納入新校舍的規劃,其實就是提出遷移中山國中的具體建議。縣長直言中山國中是北竿唯一的國中,老舊校舍超過五十年早已有整建的必要性,但又因為鄰近芹壁保留區,整體校園發展受限,如果要配合閩東建築建設統一視覺,又需要大幅提高建設經費,九成學生來自塘岐,又有交通上的優勢,因此遷校反而是現在的最佳選擇。
相較其他地方建設,其實學校遷建經費上反而是較低的,但教育百年大計卻是效果最長遠的,當然我們也期許新校舍的興建,不僅要納入各項教育硬體的考量,也要同步納入融入社區的規劃,讓校園不僅是屬於學子,也屬於社區民眾的,在台灣許多縣市校園都納入多元規劃,銀髮學苑、公托、日照、社區活動、老人共餐,在離島校園不再只是校園,而是營造社區團結的中心。
社論/推動北竿校區遷建此其時也
- 201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