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康的個人,才有健康的家庭和社會,健康的國民是國家最大的資產,也是國家競爭力的象徵。近幾十年來,馬祖努力提升衛生醫療環境、充實相關設備,並推動各項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工作,落實民眾的健康照護,使得地區民眾的健康狀態持續進步中。當社區互助力量愈來愈強大,社區愈來愈健康,凝聚出來的社區健康營造力量,就能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與國家。
現代文明雖為人類帶來知識和科技,可是也引發了許多嚴重的健康問題,如不健康的飲食、環境污染、吸菸、吸毒、精神壓力等,已成為現代人主要的痛苦來源。我們必先了解生活方式如何影響健康,才能有效和正確地改變生活方式,革除有損健康的舊習慣,進而培養有利健康的新習慣。是以,能將健康理念確切落實於日常生活,充實保健常識,養成的好習慣,才能遠離病痛,得到健康與快樂。
健康生活的營造方式包含均衡膳食、規律運動及培養自我約束習慣。飲食是打造健康最重要的一環,我們每天都要進食以攝取營養。食物不但為我們提供能量以保暖身體和進行各活動,身體各組織在生長及進行修復時所需的原料,也是食物而來的。另外,食物中的營養素可以調節新陳代謝,維持身體健康。我們對不同的食物種類有不同份量的需要。一套均衡飲食是會因人而異的,例如,一位青少年就會較一位老人家需要更多蛋白質。均衡膳食不單提供足夠的能量予身體使用,更能維持身體健康。
運動除了可以幫助體重控制外,研究也顯示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慢性病的危險性以及改善生活品質。並且可以幫助預防健康上的問題。而我們知道規律運動對人們身體的健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及環境的改變,使得人們目前的生活型態和以往大不相同。因此,導致人們運動機會的減少,欠缺所謂的規律運動習慣,這正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身體活動量足夠且運動方式正確,如運動的形式、頻率、強度以及持續時間等,皆達到合理的程度,那麼身體活動將對體適能和健康產生最大的效應。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運動是有益身體健康的,也都知道不常運動對生理、心理會有很多不良影響。
而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以及社會的變遷,人們靜態的生活型態取代了過去動態的生活方式,真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者,卻是非常少,偶爾會運動的人比例也不多,由此可見,想營造健康的生活,必須養成規律性的運動。
要做改變通常是不容易的,甚至有時候是極度困難的,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想要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困難的,而有些人卻認為是簡單的呢?答案是因為不適當行為的短暫愉悅感以及延遲性的負面健康影響的本質。改變都是需要時間累積,從自我約束,以達成自我要求,實現健康的生活型態。
社論/營造健康人生 拒絕有害的生活習慣
-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