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等新限塑政策上路已3天,雖然絕大多數鄉親都不太重視這類話題,但塑膠對我們的影響卻是永遠存在的,不論是無心的無視還是刻意的忽視,還是有一些人們在努力呼籲我們要重視塑化生活怎麼危害人類生存環境,限塑開始之後,原本以為難以接受的生活模式,是否真的這麼難以改變,還需要時間來印證。
限塑生活,是生活品質全面提升的改造方式。看過高級餐廳提供塑膠餐具嗎,我們認為,使用塑膠製品,是對生活的一種將就,而品味是靠生命累積,並將收集到的知識最佳化的能力,想要擁有品味,就要先累積知識。
根據研究,塑膠垃圾分解時間不一,例如塑膠杯50年、塑膠瓶450年、釣魚線600年等,然而對於這些超越人類生存時間的尺度,不到一個小時的使用,卻造成地球上百年的危害,這種便利會造成未來多少的不便,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塑膠垃圾,絕大部分並不是真正的分解,而是「裂解」。它們不像埋進土裡的食材,慢慢地會被土壤中各種生物分解吸收,其消失的原因是化學鍵的斷裂,逐漸成為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塑膠微粒。
現在海洋充斥的塑膠微粒,多已跟著食物鏈進到人體內。如果擁有這些數據知識,還會選擇使用塑膠製品嗎?尤其在馬祖這樣的一個靠海吃飯的海島,前一陣子才看到我家冰箱在海邊越來越遙遠,就算這個冰箱依然隨手可得,冰箱內的食材,您還有勇氣食用嗎?
這波限塑僅止於塑膠吸管,但生活中仍有許多塑膠製品並非無可取代,例如瓶裝水。辦活動一定要停止供應瓶裝水,從製造場地運送到物流中心,透過海運來到馬祖,再從路運運送到各個通路點,銷售到消費者手中,花不到十分鐘喝完隨即丟棄,丟棄的空瓶回到回收場,從馬祖打包運送至碼頭,裝卸上船,衍生了運送費用加保險,之後由船上卸貨到碼頭,碼頭運送到基隆垃圾焚化廠,這當中許多的社會成本和碳足跡,其實都可以藉由自備飲水容器,由主辦單位提供桶裝茶水,大大的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馬祖限塑成果的可達成性,應該遠遠超越台灣,同屬居民約一萬人的小琉球,早在十年前就達到垃圾零廢棄,沒有掩埋場地,也沒有焚燒設備的馬祖,垃圾處理往全回收零廢棄目標邁進之前,是否先考量製造的源頭就先斷絕,持續累積環境保護知識,想想要過個有品味的講究生活,還是表面便利的將就生活,幸運的是,地球沒得選,而我們有。
社論/落實不將就的限塑生活
- 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