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童軍教育 讓學生學習領域更寬廣

  • 2019-07-07
 結合自然、戰地體驗、社區服務等課程的全縣國中童軍教育活動已經圓滿閉幕。學校的教育體制中,幼童軍並不是正式的課程運作,以往都是以社團方式在校園中運作,由於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吸引無數的青少年參加。童軍教育活動是以合作學習、榮譽制度、徽章制度、特定儀典、自願參加及由做而學等方法融合而成的獨特制度,以達成其品格的培育、技能與知識的教導、健康與自我照顧、助人與服務等方面的教育目的,童軍活動的推動有助於學校教育。
 近年來學校教育著重在追求卓越及多元化的發展,教育的腳步更開放、更自主,學生學習領域也更寬廣。當今教育課程除了加強統整、協同教學,更期望要發展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學生的學習被期望將不再只是侷限於教科書的知識與課堂上的學習,新式教育理念推動者更講究的是,親身體驗學習、自我探索,希望學生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能在「做中學」裡,獲取寶貴的知識與能力。
 童軍活動是一種生活教育,童軍活動可補充學校和家庭的不足。童軍活動是去發現教室以外的世界,提倡可以學習的技術,和傳送智識給別人。舉凡所有歌唱、舞蹈、唱跳、故事、技能、追蹤、旅行、參觀、露營等活動,不過都是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是孩子們在參加活動後,日積月累不斷的改變和成長。許多孩子原來有偏食挑東挑西的壞習慣,在參加了幼童軍活動後,因為團體小隊生活而改變了;也有孩子居家生活習慣不佳,每天不但賴床,起床後內務也不整理,屢勸不聽,但在加入幼童軍團,幾次戶外宿營活動後,居然獲得了改善!
 在野外露營時,每位童軍必須學會分工與合作,炊事、搭帳、洗碗盤、工程……等等新的知識與技巧,需要共同配合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習如何團體生活,如何有效率的完成與成員做溝通,並成為最好的團隊;也會學習發現他人的優點,了解到真正的「合作」真意和「個人的責任感」;更學會了領導統籌能力,具有橫遍十方、豎窮三界寬廣的視野。他們知道如何工作分工,把人放對位子,發揮最大效益。當在野外有人受傷時,需要如何解決?培養了臨機應變的能力。童軍們從自私、自我,擴展為大我、無我。
 童軍運動是社會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能從學校的童軍活動開展,訓練更多的幼童軍、童子軍,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童軍活動可從幼兒教育、國民教育開展到大專院校,為社會的童軍運動奠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參加童軍活動對其合群的態度有幫助,有助於其表現善的行為、可以學習野外生活技能、並增進其榮譽感及遵守規則的態度,以培養其良好品德,養成適當的生活習慣,成為健全的國民;可激發個人的潛能,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積極參與社區和服務社會的精神,以補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功能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