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科技農業新趨勢

  • 2019-07-10
 近來經常大雨成災,甚至秋行軍蟲搗亂,種種的天災蟲禍,犧牲的往往是農業產銷結構中最底層的農民,而馬祖農業除了上述無法對抗的災害外,務農人口的老化、產品的欠缺競爭力,甚至是產銷管道的不足,都成為馬祖農業不斷式微的因素之一,也許高科技作為農業的後盾,將有機會成為農業脫胎換骨的新契機。
 荷蘭是世界第二大糧食輸出國及全球最大花卉出口國,在土地只比台灣大一點,人口甚至比台灣還少的情況下,憑藉的便是將科技與創新引入生產,追求單位成本極小化、產量極大化的農產政策,另外荷蘭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先天良田不多,但靠填海造陸,發展科技溫室,如今可耕地面積多達183萬公頃。荷蘭農業的科技運用普遍,節省人力的溫室,通常依靠手機一鍵,就可以管理溫室裡的環控設備,確保植物成長最適當的環境條件,只有在收成時需要人力幫忙採收跟包裝。
 義大利值得學習之處,在於青農人數是全歐之冠,根據義大利自耕農協會去年公布的數據,全國約有五萬多名的年輕農場經營者,不僅人數居全歐之冠,女性青農比例也特別高,佔百分之三十。為吸引年年輕人投入農業,義大利政府與民間機構提供各項財務資助,降低青年跨足農業的門檻。青農投入大幅改善傳統農業種植方式,例如透過有衛星導航的電腦系統,精算分批播種、灌溉施肥等週期,達到控制與產量極大化的效果,而過去農夫只知道種植,產銷只能委外,但青農多數可以直接串連生產到業務行銷等環節,懂得運用網路銷售或創造話題性,直接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當然也會多角化經營來分散風險。
 即便中國大陸現在也開始在農田出現新科技的身影,植保無人機近來在中國農田上成為新興成員之一,原因是因為中國18億畝廣大的農田範圍,如果人工打藥一小時僅能打一畝地,還有罹癌風險,但透過無人機噴灑農藥,一天可以作業八百畝地,不但可以噴灑均勻,還能大量節省人力,提高作業效率,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對農業生產組織購買植保無人機給予補助,甚至開設飛手培訓班。
 台東有位農夫叫魏瑞廷在九年前接棒家中種稻事業,因為老父親求救稻米無人收、血本無歸,如今他是全台灣首位引進區塊鍊的人,導入區塊鍊簡單的來說就是生產履歷的進化版,讓生產過程更透明,受到公開監督,產出一份全世界都看得懂的生產履歷並且無法更改,也因此建立國際信用,不但讓他的稻米行銷登上國際舞台,還引起國外媒體注意。
 今年他和專業農業氣象團隊「阿龜微氣候」合作,在田裡裝置微氣候監控器,可以在天氣多變的季節裡,預警稻熱病和蟲害,提前給予適當的照顧。魏瑞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提到,極端氣候下,過去累積的耕種經驗已無法提供有用的參考,智慧農業已是全球趨勢。
 馬祖漁業在獲益有所增長的情況下,開始有年輕人投入,因此在淡菜養殖與銷售上有所表現,但農業至今仍呈現低迷看天吃飯的情況,無法走出政府保價收購的政策保護傘,務農的人口逐漸凋零,閒置的農地逐漸增多,馬祖農業似乎需要注入更多的青年活力與創意,也許科技農業會是一條出路,在資源貧脊的情況下走出馬祖農業另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