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離島更應落實垃圾減量

  • 2019-07-13
 報載與馬祖同為離島的綠島、蘭嶼地區垃圾已超過六個月沒有清運,當地共累積1824噸垃圾造成髒亂。離島地區土地面積與環保資源有限,垃圾運台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清理政策,但要永續離島生態地景的維護,推動垃圾減量才是王道,而減量除了政府政策性支持外,成敗的關鍵仍在當地居民及遊客的環保意識。
 為澈底解決垃圾及公害,馬祖地區早在十多年前推動「垃圾轉運處理」,環保部門依「離島建設業務檢討及改進方案」中列有「離島生態保育、環境維護」項目,垃圾運台處理,消除二次公害,保存珍貴土地資源,促進島嶼永續發展。垃圾運台可有效提升環境品質,確保地區永續發展,保護本縣珍貴土地資源留作生活、產業及觀光發展之需,對環境、人文、社會之影響均為最佳選擇。垃圾外運處置這個思考方向是正確,一是離島地方腹地不大,長遠來看,的確是不適合不斷地再蓋垃圾掩埋場;而在地經營焚化爐又不符合經濟效益,中央政府應支持離島垃圾運台給予常態性的運作經費。
 隨著馬祖遊客量不斷增加以及民眾生活型態的轉變,地區的垃圾量是與日俱增,最近幾年馬祖運台垃圾(不含資源回收垃圾)已超過每年2000公噸的總量,而垃圾運台受限於海運及接收端的作業,向來是一項成本極高的環保政策,因此推動減量應被視為離島環保政策重中之重。資源回收再利用是全球運動,全球能源與資源存量日漸短缺,而其消耗量卻未見緩步,帶來的結果是越來越嚴重的溫室效應。馬祖鄉親接受資源回收的觀念,是近幾年的事,但仍有許多鄉親還停留在過去年代的思維,未能落實分類是垃圾無法減量的主因。
 前陣子馬祖運台垃圾因未能落實分類而遭接收端提出檢討,我們除了建議環保部門加強宣導查緝外,更重要的是教育鄉親回收工作的重要觀念。垃圾量與日俱增的關鍵還是在民眾生活習慣,我們從近年來回收分類統計中得知,紙類及塑膠瓶是大宗,表示在地消費經濟轉變是造成垃圾量大增的主因,鄉親無法落實甚至接受減塑、簡約的生活觀念,在交通改善運能增加情況下各種物質湧入離島地區,產生的垃圾量也自然會增加。
 資源回收保護環境,早已是舉世同步的行動,英國2005年就曾因為當年資源回收成果未達歐盟標準,而受到歐盟各國的撻伐,而加緊資源回收的進行,在先進國家資源回收是一刻不能鬆懈的。對離島而言這項工作更形重要,腹地與處理能量都有限,環保的承受力也不如其它地區,若每個島都出現堆積如山的垃圾,這樣觀光之路是走不下去的。推動垃圾減量應從學校及家庭教育著手,簡約的環保觀念及生活型態應被重視且推廣,只有從根本著手才能讓離島的好山好水永續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