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產業具有穩固地區經濟發展基礎,創造就業機會,充裕地方財源,並形成特有風土、文化與民情的象徵。鼓勵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政策,在公部門的引導下,近年來馬祖已累積了一定的執行經驗,未來對地方特色產業的輔導,仍應循序漸進,持續為馬祖的地方特色產業建立一套完整的輔導機制,以帶動產業持續發展的新契機。
地方特色產業,不論其規模或屬性,其發展的過程都涉及研發、市場測試、擴展、過時與消退等階段循環。其中,研發關乎知識與創意,市場測試關乎分析與投資,擴展則關乎行銷與經營。在真實的發展經驗中,從發掘出有潛力的特質到具體進行研發工作以創造出能夠進入市場的產品,到順利地在市場中成為穩定的商品並向外擴展,各階段都有其不易跨越的門檻,需要特定的條件支持,否則往往半途夭折而功虧一簣。
人才是地方活力的根源,鼓勵人才留住是振興地方的首要課題。讓在地的年輕人留下來、讓旅外的遊子能夠返鄉,如此才能促進在地化發展,也才符合永續發展的課題。近年來的政策經驗證明了留住人才的可能性以及效益,但值得進一步注意的是,人力政策需有適當的在地團體作為窗口,亦即,人才的資助看似政策的重點,但更關鍵的其實是在地承擔計畫的團體。在地必須有能夠成熟運作的團體,才能有效規劃在地的人力運用方式,結合社區營造的精神,讓初期受資助的人力在工作上有適當的引導學習,在情感上也有鄉親的支持,才能真正在土地上生根茁壯,達到政策目標。
地方特色產業很多係由傳統工藝或農產品演化而成,多具有歷史傳承的淳樸特性。目前公部門對於地方特色產業的輔導內容,限於經費,多偏向成本較低的特色餐或風味餐的模式發展,因此極易被複製或模仿。為提升競爭力,地方特色產業應朝高質化、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部分產品甚至應引進高科技的先進技術,在產品材質或製程上加以改進,以與他地產品區隔,也避免他人複製與模仿,才能培養不墜的競爭力。
地方特色產業一般與當地風土人文民情有關,因此在地性相對較強,尤其與當地業者的土地認同感或鄉親情誼,可能有助於彼此的溝通與建立共識的凝聚,此點外地來的輔導團隊未必瞭解。因為地方特色產業的競爭力即在於地方特色的建立,而地方特色的魅力如何完全展現,則有賴當地居民共識的凝聚與主動積極參與。因此,公部門應針對具有特色或群聚關係的地方文化特色或產業,協助轉型以繁榮地方經濟,並增加就業機會;同時,擔任資源整合的角色,負責協調跨界的合作與資源共享,並建立資訊分享平台,整合各方的資源,擴大市場規模。
社論/建立地方產業特色 創造經濟永續發展
- 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