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力行減塑 守護地球

  • 2019-07-21
 環保減塑新規定自7月1日正式上路,四大場所內用不得再提供塑膠吸管,包含速食店、百貨公司等。政府之所以施行限塑政策,其實對民眾、對環境是一項很好且必然的政策,呼籲大家一同加入減塑行列,為守護環境盡一份心力。
 塑膠垃圾已經嚴重衝擊危害到海洋生態與人類日常生活了,專家估計每年約有數百萬噸的塑膠垃圾隨著河川進入海洋中。自從大洋中的垃圾海造成各種航海的危害後,全世界已經掀起一股掃除海洋垃圾的風潮,然而其中不起眼的吸管卻成了漏網之魚。近來網路盛傳一段影片,片中研究人員小心地將插入海龜鼻孔的吸管拔出來,過程中涓涓血液從鼻孔流出,海龜面露痛苦的表情實在令人不忍,誰都沒想到小小的吸管居然會插進海龜鼻孔中,讓牠無比的痛苦。而誤食塑膠袋造成海龜或鯨豚假飽卻餓死的案例更是時有所聞,吸管只是其中的塑膠共犯之一。
 海洋垃圾無國界之分也沒有深淺之別,甚至在將近一萬公尺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也發現塑膠垃圾,連居住在其中的深海魚類腹中都有塑膠垃圾。塑膠分解速度相當緩慢,裂解成塑膠微粒之後又被魚蝦貝類的幼生吞入腹中,隨著食物鏈過程的累積,又回到人類餐桌的海鮮中。塑膠垃圾不僅危害海洋生物,也可能會威脅人類健康。塑膠垃圾在海洋中會逐步破碎,形成大量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膠顆粒。微塑膠顆粒本身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累積,最終可能進入人體。
 吸管常出現在淨灘垃圾中是因為它體積小,人們常存在一種一支小吸管不可能會造成危害的迷思,因此就算不經意地掉落地面也不在意,然而在手搖杯飲料風行的台灣,環保單位估計每年國人損耗約30 億支吸管,就算實際使用量為三分之一,消耗量也相當驚人,加上吸管體積小和難以清洗,所以很難回收再利用,最終只能送入焚化爐中製造有毒廢氣和空氣污染。全球各國紛紛制定法規限制吸管使用,無非是希望大幅降低吸管的使用量,減緩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垃圾量目前已經超出當前資源回收系統所能處理的承載量,垃圾掩埋場堆積如山的垃圾成了不定時的環境炸彈,垃圾源頭減量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簡單來說,就是改變使用習慣,例如使用環保吸管,拒拿(用)吸管,萬不得已需要也應選擇環保的替代材質,最後就是確實將吸管歸類至一般垃圾中,避免它掉落環境之中,危害無辜的海洋生物。
 「限塑令」會幫助消費者改變使用塑膠吸管的習慣,消費者很快就能適應替代品。呼籲消費者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制品,購買可循環利用的商品,在生活中養成合理消費習慣。消費者不能僅僅扮演參與者的角色,也應該成為推動供貨商和零售商行為變化的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