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建設」這兩個字成為一種迷思,人民以為有「建設」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也認為「建設」一定是對人民生活有幫助的,不過事實呈現的卻不是如此。許多的建設不僅無助地方永續發展,甚至為生態環境帶來無可彌補的破壞;更有許多的建設,耗費鉅資,到頭來卻一點用處也沒有,令納稅者見了無不傻眼氣憤!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伴隨著出現了過度建設的問題。在追求生活質量的現代化城市鄉鎮開始重視景觀的建設,但是許多景觀建設也存在著過度設計的現象。無論城市還是鄉鎮所追求的是永續發展的精神,極力以建設、開發為手段,冀能促使地方產業經濟的提升,但是在追求永續經濟的表象下,真實存在的卻是「過度開發」的危機。以歷史地景及生活環境而言,在無整體規劃的思維下,城市的過度開發已經造成相當不可恢復的破壞,也造成生活品質低落的走向。
除了因為人謀不臧因素,很多的閒置工程肇因於好大喜功以及工程規劃及預算分配之不當,浮濫爭取經費建設,工程規劃及預算之編列缺乏適當的評估,並且沒有很好的監督機制及接受公評的機會,浪費人民的納稅錢卻達不到應有的效益。未來的公共建設應該要建立更可靠的預算及效益評估,更有力的社會參與機制等,政治人物應該摒棄過去為建設而建設之觀念,重新思考對於地方及環境最佳之規劃方向,工程的規劃及評估應更準確的預測其投資效益及未來社會發展的影響,使我們的公共建設投資能得到最大的投資報酬率,並避免現在存在的閒置公共設施或大而不當的問題。
各種公共建設完善、先進,必須具有遠見,耗費龐大公帑,卻造就出庸俗、醜陋的建設,絕對不是人民所樂見的。因此,建設精緻度必須提升,公共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應該配合地方產業、文化、生態,打造獨特的地方特色,應該避免千篇一律的複製,給人民生活精緻化的感受,才能發揮建設的功效。
政府擴大公共建設的經費大餅,必須花在刀口上,過去許多動輒數千萬或百萬元的工程經費,造成堪用的舊建設被打掉或拆除,國家財政困窘,已經禁不起無謂的浪費。具有遠見的公共建設,好處雖然不能立竿見影,卻是影響深遠的政策,政府基於造福國人的立場,宏觀與前瞻規劃公共建設,才能真正造福國民。
社論/避免過度建設 落實整體環境的協調
- 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