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日前頒發上年度全國廚餘回收再利用績優獎項,馬祖獲頒優等獎項,廚餘回收率也名列全國第一,惟去年豬瘟疫情發燒,其實已經有不少縣市禁止廚餘養豬,如此一來廚餘回收的處理方式受限,也讓廚餘何處去備受討論。
垃圾處理聽起來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做不好卻是影響民生及環境的大事,馬祖去年一年的廚餘總量是1664公噸,相較全國最多的新北市12萬6千多噸,或是同為離島的金門5805噸,數量上都屬於少數,當然這也是基於馬祖實際生活人口數緣故。
馬祖廚餘處理一般採掩埋、堆肥及餵豬,之前推動有機肥時亦鼓勵鄉親多使用堆肥,自製有機肥,不但無毒不影響環境,還能有效增加廚餘消耗量,而馬祖長期以來養豬依舊仰賴廚餘,即便在豬瘟威脅下,也僅要求高溫烹煮一小時,業者若無蒸煮廚餘設備,則協助改以飼料餵食,因為每日島內產出的廚餘量不少,貿然禁止廚餘餵豬,剩餘廚餘將衍生處理問題。
不過家戶每天產出的廚餘,仍須鄉親多留心,環保單位過去就經常發現許多人會將廚餘直接往下水道傾倒,長時間就會造成下水道皂化堵塞,污水無法有效淨化就會產生惡臭。另外資源回收車執行清運時,也發現部分鄉親會將廚餘丟入資源回收車及垃圾車情形,麵包、果皮果核、蛋殼都屬於廚餘類,應交由廚餘車回收,否則會大幅增加後端作業困難及二次污染。
此次獲頒獎項的縣市,雲林縣非常值得稱許,因為非洲豬瘟危機來勢洶洶,雲林縣率先全台禁用廚餘養豬,但廚餘再利用的回收率從原有10%目標躍升到93%,並執行廚餘全堆肥化策略,採跨區域合作,生廚餘統一轉運至二崙鄉進行破碎脫水,熟廚餘轉運至虎尾鎮進行瀝乾以降低回收廚餘體積約5成,大幅提升後端處理,節省處理費用及能源。
金門縣表現亮眼獲頒特優,除了向民眾強力宣導配合回收廚餘,還實施垃圾進場檢查及破袋查核,也因此107年的廚餘回收量較106年增加為兩倍,執行績效十分優異,當然也凸顯過去許多的廚餘流向,並未進入到正確的途徑,徒增環境的負擔。
過去國內熟廚餘的處理主要有三個方式:堆肥、掩埋、焚化,只有堆肥是資源再利用,掩埋和焚化都是視同垃圾銷毀,為何廚餘只能先送焚化或掩埋,主要因為堆肥大都只使用生廚餘,像是菜葉、果皮之類,人類剩食的熟廚餘,因成分複雜又含有鹽分油份,堆肥製作不易且臭味也大於生廚餘,又可優先拿來養豬,因此罕有業者在國內推廣熟廚餘堆肥技術。現在有國內學者研發酵素快速堆肥技術,此全球創新技術具備腐熟快、無臭味、無需堆置等優點,衛生問題和土地成本都大大下降,且成品安全穩定,肥培效果佳,值得利用。
另外廚餘也有其他資源化利用方式,目前臺中市外埔綠能園區的全國第1座廚餘生質能源廠已開始投料營運,而且規劃到111年還有臺北、桃園、臺南及高雄等4縣市的生質能源廠將陸續完成興設,雖然晚國外十餘年,但也開始啟動,但第一步仍需做到廚餘減量、確實分類,才能有助於廚餘的有效轉化處理,馬祖其實做得很棒,但借鑑其他縣市,我們也許可以做得更好,當然這有賴鄉親配合。
社論/廚餘回收績優 馬祖可以做得更好
- 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