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減塑不只是口號

  • 2019-07-31
 中央政府宣布今年七月一日起百貨公司、連鎖速食店等四大場所內用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未來幾年內也將陸續將相關政策擴大至所有開立發票的店家;再來是使用者須付費才能取得,最後2030年店家一律不得提供各類一次性塑膠用品。惟檢視過去的執行成效,是否能順利達到目標仍有待質疑,但是海洋生態及環境污染的毀損不可逆,減塑不能只是口號,必須落實在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環資局配合中央政策宣導四大減塑目標,呼籲鄉親重複利用材質包裝、不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無塑包裝商品或鼓勵消費者自備容器等減塑生活方式,但就像是呼籲節約用水一般,就只是口號,沒有落實都將只是空談並無實質意義。
 台灣推動限塑政策邁入第十七年,成效並沒有眾人想像的顯著,從經濟部工業產銷數據來看,台灣塑膠袋的內銷量並沒有減少,其中甚至有九年數字超越2002年最初推動限塑的標準。過去限制使用厚度低於0.06公釐的塑膠袋,並規定必須購買,結果發現多數民眾依舊忘記,花錢購買比較厚的塑膠袋,最後仍然成為丟棄的垃圾,並沒有如預期般重複使用。
 再來,鼓勵使用環保袋的美意,剛開始有許多活動都免費贈送環保袋或環保餐具,但最後環保袋多到變成垃圾,依舊沒有環保的功能,當減塑尚未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時,這些所謂的環保小物也沒有重複使用,那就跟垃圾的意義一樣。
 塑膠微粒污染海洋與環境,塑化劑形成環境荷爾蒙,造成人類生殖功能受損,並提升過敏、氣喘、罹癌的機率,除了便利以外,塑膠幾乎百害無一利,不要以為回收可以改善,只是回收卻沒有重複使用,同樣不斷增加地球的塑膠負荷量,唯一的解方就是禁用、不使用。
 海洋是塑膠垃圾的最終端回收處,去年四月菲律賓關閉度假勝地長灘島,六月泰國關閉著名觀光景點瑪雅灣,主要就是塑膠垃圾及防曬乳的污染,讓周邊百分之八十的珊瑚都被摧毀。歷經半年的封島,長灘島增加許多規定,沙灘禁止飲食或辦趴,所有島上的度假村及商家禁止提供一次性塑膠或保麗龍用品,瑪雅灣則生態恢復前,無限期關閉。
 全世界排放到海洋的塑膠垃圾,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和中國共佔百分之六十,因為百分之九十的海洋塑膠垃圾來自於十條河川,而其中八條河川就在亞洲。東協組織開始討論禁塑,東南亞也開始出現無塑超市,位在泰國清邁的潤平超市(Rimping),最近就開始用香蕉葉來包裝生鮮蔬果,例如青蔥、辣椒、青椒、葉菜及肉類等,香蕉葉上再用竹繩固定,從產品到包裝可說是百分百天然。
 海洋的污染就在我們的周邊,日以繼夜無法清除完畢的海漂垃圾,都是塑膠污染的犯罪現場,禁塑我們可以跑得更快,提供各項替代或租用方式,讓一次性塑膠用品消失在馬祖,減塑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是呼喊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