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先求保存 再做修復利用

  • 2019-08-05
 民居聚落、歷史建築、軍事遺跡是馬祖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馬祖觀光旅遊的亮點,如果這些文化資產消失或走樣,將切斷馬祖的文化傳承,也將影響馬祖的觀光發展,因此對於修復工作我們應該要謹慎小心。近年來地區對於文化資產的「修復」和「再利用」更甚於「保存」,公部門的經費挹注,反而破壞了文化資產原貌,我們應該停下來重新再思考馬祖文化資產的保存修復議題。
 希臘是西方文化的搖籃,由於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因此每年都能吸引大批遊客前往希臘旅遊。希臘每年旅遊人次約3千萬,是世界上的觀光大國,希臘千年古蹟是慕名而來的遊客必訪景點,希臘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做法,或許可以提供給馬祖參考。
 首先是不做沒有必要的修復。雅典重要古蹟包括衛城、宙斯神殿、古市集等,遊客所看到的都是斷垣殘壁,官方並未進行重建。如果以雅典七大古蹟區的作法,芹壁的傾倒老屋,就讓它繼續傾倒,頂多就清理雜草與環境,不會畫蛇添足,以保持歷史原味。
 其次,如果要進行修復,只做有根據的修復。修復工作應該要有根據,不可偽造或想像,希臘的古蹟修復,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評估、考證與規劃,如果現在的根據不足,那就應該要停止修復。古蹟修復有其嚴謹程序,並且新增之修復應該以最小、最少為原則,不可讓原建築在修復過程中受到毀損。不只是馬祖,包括台灣和大陸的古蹟修復,其結果也常慘不忍睹,台灣的古蹟修復,經常華麗大變身,像是整形整到家人都不認識,而大陸更是嚴重,許多景點的古蹟,在修復後雄偉壯觀,像是重新投胎,整修後搖身一變成當地建築新地標,但與原建築差異甚大,已失去文化內涵。台灣和大陸將「修復」變成「重建」已成常態,馬祖應該避免重蹈覆轍。
 最後,希臘重視古蹟修復人才的培育,設有古蹟修復的專門學校,以確保古蹟在不被破壞的原則下,進行修復相關工作。地區公部門雖十分重視文資保存工作,但馬祖古蹟修復人才欠缺,很多承辦人也都是修復工作的新手,因此常造成對單位長官而言,好的古蹟修復案承辦人,就是熟悉採購法程序的人,但好的古蹟修復承辦人應該是行政程序與文化素養兼具。要做好馬祖的古蹟保存與修復,第一步就是要有古蹟保存與修復的人才,古蹟修復人才雖然培育不易,但馬祖要成為文化強縣,這是必須要做的基礎工作。
 近年由於公部門經費挹注投入,加上公務人員求好心切,使得不少馬祖「殘破的原建築」,變成了「完整的新建築」,文化資產的走樣變形,讓不少地區文史工作者感到惋惜。馬祖文化資產,應該在做好「保存」工作之後,才去談「修復」和「再利用」。將上一代留給我們的馬祖文化資產,再完整傳承給下一代,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