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辦活動要選對時間和地點

  • 2019-08-10
 時值暑假旅遊季,部份公家機關會在此時推出系列活動,一則推廣觀光行銷,二則是希望觀光客來馬能有更多元的體驗。不管是最常見的音樂會還是配合傳統的各項體驗活動,主辦單位選對活動的時間和地點最重要,否則辦活動做了很多預算及人力上的準備,卻換來稀疏的人潮和掌聲,對不起人民納稅錢也打擊活動參與的信心。
 預算年度進入下半年,此時正是機關團體大推活動的季節,而活動主辦自然會有對象之分,近年來除了在地以政令宣導為主的例行性活動外,大部份活動都應與觀光客有關。從縣府局處到各鄉公所民間社團,辦活動已成為常態業務,尤其是針對觀光客的活動更應重視所謂的效益問題,若一場籌備多時的活動吸引只有個位數的觀眾參與者,那麼就要深入檢討是那一個環節出問題。
 我們以近年來大力推辦的各型音樂會為例,活動選擇的時間地點太重要了,坑道音樂會、跳島音樂會、機場出入境音樂會等,這些都是立意良好的活動構想,但為何會產生乏人問津的尷尬場面?不是表演的內容不夠精彩,通常是時間地點選的不對。既然要以觀光客為主要對象,對遊客的行蹤就要有充份掌握,什麼時間人潮會出現在什麼地點?主辦單位承辦人只要多一點用心就能透過旅行社、導遊等安排調整行程,可以讓一場音樂會有更多人聽。
 其次是各鄉每年都配合夏天旺季規劃所謂的海洋之旅活動,這牽涉到的季節性變因更多,包括氣候海象,例如牽罟的季節已過卻為了事前排定行程而勉強辦下去,此時難免給人消化預算的不當聯想,對政府形象是一大打擊。配合時令天氣的活動必須在事前都有備案的準備,而備案的內容與原案產生的效益不能有太大的落差,這是活動給予評價的關鍵。不可否認,辦活動可帶動人流與金流,尤其是公部門辦活動不再只是早年消化預算應付了事的心態,在活動規劃之初就要做好效益評估,也就是政府花10塊錢能否讓民間回收50甚至100塊錢。活動的周邊效益從人流量可以做判斷,過去有些活動內容精彩卻換不來人潮,或有人潮卻得不到共鳴,活動承辦人在多年的經驗中應可找到合適之路。
 馬祖主推觀光,與遊客有關的各類型活動在設計規劃之初應有更細膩的構想方案,在正確的時間、合適的地點辦活動可讓效益極大化,每次活動結束都要聽聽各界的意見,做為下次活動的參考,這一點是未來活動承辦人或單位主管必須要落實的工作。每場活動都有其舉辦的主要目的,目標的期望值高低與否除了考驗主辦的能力外,也牽涉到活動所帶動的整體效益,尤其在地區整體經費欠缺的前提下,出錢出力的結果應換來正面的掌聲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