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永續海洋經營管理 防止漁業資源惡化

  • 2019-08-11
 科學家預測,如海洋再不保護,人類將沒有海產可吃。現在採取保護海洋健康的措施與復育失地還不算晚。在海裡還存有10%的大型魚,牠們還沒完全消失。半數的珊瑚礁也還健在。雖然有污染問題,大半的海洋都還是健康且富有調節力。海洋保育的教育已不容再等待,必須要即刻採取行動,以免大勢已去,悔恨晚矣!
 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1990年代起即已迅速衰退。造成的原因已公認為受人為因素為過漁及誤捕、棲地破壞、污染、外來入侵種的影響最大;此外,還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其中,過度捕撈是造成海洋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傷害的主因。除了可直接消滅許多物種及其承載基因的多樣性,更透過生態系食物鏈的潟流效應,亦使得漁業資源將無法永續利用。若要維持海洋資源之永續,惟有儘速劃設海洋保護區,落實取締管理,並以生態系之取向來管理漁業資源。同時將海洋納入國土規劃,修訂不符永續的政策,輔導漁民轉業及漁業轉型,及加強社會大眾海洋保育的宣導教育,如「慢漁」、「底食」等。
 公部門為了要推動觀光提振漁村經濟,非常積極地在舉辦各種魚季之促銷活動,但卻不去思考資源是否已不敷供應。水產養殖雖可減緩海洋魚類的捕撈,但所餵的飼料如仍來自於大海捕撈的下雜魚或小魚所磨成的魚粉為原料,則不但傷害也浪費海洋資源。底拖漁船「混獲」及「棄獲」的嚴重「誤捕」問題,也是造成今日許多魚種已是「商業性滅絕」的原因。亦即捕撈時,上網了許多非漁獲對象的魚種或小型未成熟的魚類常被作為下雜魚處理或直接拋棄。非法毒、電、炸魚,違法底拖,過多及毫無節制及管理的海釣、飼養捕撈自海中的熱帶魚,潛水打魚、幽靈漁業,以及吃活海鮮、海馬、海龍的中藥,海膽、海參及稀有的螺、貝類、蝦蟹類,以及捕食珊瑚礁魚種都是在直接間接地破壞海洋生態。因此我們消耗魚類的方式可說是到了無所不吃,無所不釣,無所不養的境界,嚴重破壞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海中的魚類資源可說90%都是被吃掉的。
 馬祖四周環海,海洋資源豐富,為了更適當有效地管理利用海洋資源,需要加強海洋相關領域的研究,如海洋生物種類組成、分布、群聚的時空變遷、生態習性與鄰近地區族群相倚的關係;此外亦應結合各單位的力量全面監測所有沿岸海域水文與水質、水理資料,包括水溫、營養鹽、有毒物質、濁度、海平面、海洋變化、紫外線、氣象及指標生物之資料。此外,應速增設海洋保護區,因為「棲地保護」遠比「物種保育」來得更重要,更簡單有效。透過海洋保護區的設立,能夠有效防止人為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危害與衝擊,給予自然一個喘息復育的機會,重新發展、繁殖,保存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以完整還原或保留海洋資源的原本面貌,並維護海洋的永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