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郭瓊瑩不久前在天下雜誌寫了一篇「美學」可以治國嗎?評論,這篇文章對致力發展觀光產業的台灣甚至是標榜觀光立縣的馬祖而言都發人深思。美學與觀光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一個地方美不美,與決策政策自然有關,不管是硬體建設的規劃還是軟體管理機制的改造,建立美學素養更是當今政治人物與民意代表的必修課程。
郭瓊瑩在「美學」可以治國嗎?專論中提到,無論是高所得的北歐設計、日本古都,低所得的印度鄉間、東歐小鎮、阿根廷南部小鎮多彩多姿的彩色聚落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之所以能讓人驚艷,彷彿有種內部共識,是對家鄉土地的傳承,也是一種在地風格的規律。特別是在地風格的規律是一般人普遍接受的美感概念,馬祖芹壁一顆印閩東式建築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芹壁同樣類型的南竿復興村為何無法給人美的印象,就是因為建築的雜亂缺乏了一致性。
馬祖早年因為物質生活困乏,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在基礎建設時只考量到功能面,而從未考慮到觀景面,因此很多聚落在改建過程中變調變樣,部份公共建設因為對美感的忽略而產生畫蛇添足或矯枉過正的局面,北竿中山國中校舍與芹壁整體景觀格格不入就是最好例證。如何定義美感是見仁見智,但最終要經過世人眼光的認定,馬祖的美無所不在,任何不當的舉措可能破壞了這自然的美感,這不光是政府的責任,來自民間的觀念與作為更是重要。我們以建築為例,政府通常只能在建築法規中做大原則規範,建物外觀的型式則取決於起造者,但結果卻會有很大的不同。
美學素養運用在觀光之上除了硬體的景觀之外,還有一種是軟體的管理機制,馬祖的觀光轉型過程讓很多與之有關的新興產業出現,與觀光有關的交通食宿有很多從業人員,但民間的企業能夠要求員工著制服上班的並不多。制服是形象,也是重要的人文風景,馬祖若能做到一線導遊司機都有固定制服,專業形象大大提升;餐廳也一樣,廚師、服務生也能著制服上班,代表對消費者的另一種尊重,諸如此類的小細節往往在一個進步發展的國家或區域不難看到。
馬管處日前邀師大王文誠教授在芹壁辦了一場觀光美學座談會,這場座談會實質內容應發人深思,一個地方美不美,自然與當地政府重不重視美有關,馬祖還在觀光建設與發展之路上,從上到下、從民間到官方,都應把美學素養落實,這樣才能全面性產生所謂的生活美景,對整體觀光發展政策才能有更紮實的基礎。「美學」可以治國嗎?這不是一篇艱澀難懂的論文,其實某種程度更是人人可以實現的生活型態。
社論/馬祖觀光發展之路可以更美
- 20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