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降低交通肇事率有賴全體鄉親的凝聚力

  • 2019-08-23
 縣府為因應地區旅遊旺季的到來,降低遊客機車交通事故,針對縣內13處危險路段設置減速慢行警告標誌牌,提醒用路人當心留意,以期減少交通肇事率的發生。不可諱言的,分析近年來旅遊的最大意外,即屬車輛所造成的公安問題,也是造成我們在觀光發展上最大的致命傷。
 綜觀台灣各離島,不時頻傳汽機車的車禍,輕則敗壞了遊興、重則造成家庭破碎的遺憾,經分析後發現,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騎士或駕駛人對路況環境的不甚熟悉,又未降低車速,再加上未確實配戴安全帽,以及租賃車輛操作上的不熟悉,於失速下肇致的憾事。許多遊客或出差者到了離島就彷彿來到國外或法外之地,壓根不把交通規定放在心上,不僅無異於讓自身處在高風險環境,也等於對在地居民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離島車禍率高只是結果,真正的上層問題在於遊客的態度問題。《原來,這才是日本》的作者野島剛在書中指出,有時會見到日本人一邊看手機一邊走斑馬線,但臺灣人很少會這麼做,原因在於臺灣的車輛權益高漲,橫衝直撞不在少數,馬路上使用手機不看路的話會非常危險;相反的,在日本必較不會那麼恐怖,存在這樣的差異。這個背後攸關車子和行人的優先順序問題,日本社會裡行人的地位高於車子,可是在臺灣卻完全相反,感覺車子凌駕一切。
 常見警察對未戴安全帽、無照駕駛、酒駕及超速進行取締,另在易肇事路段設警示牌及三角錐提醒用路人,不定時攔查違規騎士等等,這些都是消極的治標不置治本手法,取而代之的,要積極的扭轉機車用路人態度,才是根本之道。當外人來到異地後,若居民有強大共同的在地意識,將足以影響外來者的態度和行為,像是有些部落會禁止遊客任意拍照、或恣意撫摸嬰孩的額頭等,不成文的規定給予的壓力經常高於法規命令的效度。洵是,我們的社區居民意識如果夠強烈,業者主動積極督促乘客騎乘機車戴安全帽、要求限速不得飆車,以及旅宿業者協助叮囑用路禮儀,當全體居民都認同這項目標時,遊客進來後也諒必會感受到這股力量。
 維護良好的交通與島嶼安全,不單單是政府的責任,畢竟不可能、也無法全天候的取締;唯有仰賴全體鄉親的努力,才有可能讓這意外情形大幅改善,建立安全的家園,而非斷魂異鄉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