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全國社區營造會議第一場分區論壇繼18日在宜蘭舉辦後,今天將移師馬祖南竿舉辦第二場次,文化部對社造工作的重視讓這股來自基層的力量及聲音扮演社會前進的動力。馬祖的社造工作從十多年前草創推動到現在小有成就,各鄉島的社區發展協會居功厥偉,然而維繫建立由下而上的參與模式關鍵仍在於基層對社造意涵的認知,最終希望達到共理共治的目標,在變動的社會風氣中找到不變的文化價值。
台灣社區營造已推動二十多年,而馬祖地區雖起步較晚,但基本運作推展模式是其它各地相類似,而中央努力建構一個讓社造更容易落實推動的環境,社區自主則提供不同社區可發揮的空間。社造工作的範圍包含文化、景觀、產業、教育、照顧、生態等多種面向;也從社區發展到社群,包括族群、移工、新移民、性別等多元議題;近年來各級主管機關也透過所謂審議式民主深化參與,在過程中固然可能產生很多聲音與意見,但結論必須是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
過去地區各鄉島社協在推動發展過程中太過於強調所謂社區利益,大家的重心擺在如何為社區爭取更多就業機會,而忽略其實社區必須透過改造達到永續生存的終極目標。文化部門推動的社區營造理應結合地方創生的概念,運用在地特色推動改造,每一個鄉鎮都有屬於自己的資源,只要在民主的基礎之下持續凝聚公民對社區營造的熱情,並找尋共同的理想願景,就會是社會地區改頭換面的新契機。此次全國社區營造會議提出「明日社造」的主題,設定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與社會共創等四大議題,希望進一步凝聚社會改造力量,並啟動公共治理革新。
社造的主體應是社區、社會、公民,社造應該是一場運動,透過凝聚公眾的對話和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凝聚共識等,馬祖地區各鄉島真正參與社造工作的鄉親仍不夠普及,甚至有部份村莊產生社協與村辦分庭抗禮的局面,這就是公共利益私人利益相衝突的不當聯想。社造的過程是融合社會觀念與建立共識的,其核心價值是源於對社區認同且願意永續經營的理念,因此社造工作的成敗往往取決於社會族群的和諧程度。回顧馬祖社造推展過程,參與層面的窄化是部份社協無法跨步前進的最大阻力,這期間理事長扮演關鍵角色,有更多的公心才有更多的公義。
社造的工作範疇很廣,中央既然有機制,地方就要有配套,核心的運作架構下要讓地方有足夠伸展的空間,在計畫擬定與經費爭取過程中,地方創生概念應列為主要考量,絕不能淪為選舉綁樁的工具。全國社造第二場分區論壇今天在馬祖舉行,各社區可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相互學習發想,讓中央與地方共同推動公共參與形塑願景,展現社區生命力,為馬祖的社造找到可長可久的生存之道。
社論/社造論壇 全民發想
- 201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