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知識與教育經濟學

  • 2019-09-26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馬祖校區日前風光揭牌,共招收「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工程科技」及「海洋經營管理」3系學生,共同見證馬祖高等教育新里程,相當可喜可賀;但與此同時,卻也傳出全台109學年度將停招、裁撤105個大專院校系所,使得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面向產生嚴重傾斜,引發各界省思。
 首先必須探討的在於大學存在的意義與定位。時間往前推算,在農業社會時代許多人民學歷泰半只有小學到高中職,甚至不識字的也為數不少,儘管生活不富裕,但亦能過日子,主要在於當下的知識就足夠應付生活打理的所需,不須淵博的學問也一樣能度日。但隨著進入工業社會後,發現當下的知識技能不足以面對生活與就業,須更廣泛與專業性的訓練時,大專院校高等教育的需求自然攀升,成為許多人想往上爬的重要跳板。乃至後工業社會後,面對全球化多變的地球村,在各行各業領域的部分服務者發現需要更精密與細緻的學問,故進而追求碩士與博士學位,甚至出國喝洋墨水。職是,各種不同教育程度的出現很大一部分攸關於其對於當下生活知能需求的差異。
 但很遺憾的是,當今高等教育供給氾濫,進入大專院校者有些非真正來攫取與學習知識技能,而為盲從地跟著人群走,進了學術殿堂後極度致力於社團、工讀,把學業晾於一旁荒廢,肇致學校變成學店,畢業後仍前途茫茫,無法學以致用,出現啃老族情事,又或是躲進研究所繼續「深造」。
 因而在當今社會裡,高中職生畢業後是否均合適或需要到大學院校就讀,變成一個相當大的問號。故有論者主張,若對自身發展仍茫然的中學生,或許畢業後先到職場就業磨練,從工作中一方面讓自己面對與認清環境的現實,二方面也能從中探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識能力為何,進而能擇選合適的科系就讀,三方面也由於在職場上闖蕩過,會更加珍惜與懂得把握學習機會,不致再蹉跎虛度光陰。
 另一方面,大專院校在高度教育、高度失業的問題上也須負有相當的責任。在招生名額、財源收入與獎補助的壓力下,許多校園多重量不重質,以學生報到率為辦學指標,至於就業發展情形常被隱諱不見,這般的黑數不斷侵蝕高等教育的核心,讓學生畢業就業的困窘日益深化。由是,未來大專院校在選材招生時,或許可將過往高中職學科成績比重降低,而聚焦在請學生具體談談何以會想要來該系就讀、欲從中獲得何等的知識技能、以及未來發展的規劃等,真正招募到志同道合及理念相契合的學生,而非單純只是基於完成大學學業而報考,才能讓教育資源不被浪費與受到珍惜。
 當下許多社會菁英都是靠教育與學習翻轉身分地位,造就不一樣的人生。在迎接莘莘學子帶來地方繁榮時,也別忘了與忽略教育最終的本質意涵,才能使其深入寶山不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