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柯文哲風風火火的來馬祖走一遭的行程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兩位醫師縣長共同揭牌的全國離島第一個縣市慈悲關懷社區成立,而其實台北市是在去年開始推動,也是東亞第一,主要是將醫療服務落實在民眾生活中,並協助連結政府、社福、學校及宗教等資源,讓社區能發揮連結互助的能量,形成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慈悲關懷社區模式,這也是未來老人照護的最人性化模式。
慈悲關懷社區(Compassionate Community)運動是一個全球新興的概念,由英國布拉福德大學卡拉漢(Allan Kellehear)教授所致力推展的新國際公衛運動,這運動除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城市、健康社區為基礎外,開始因應超高齡時代的來臨,生命末期以及喪親等所構成的新公共衛生問題,加上少子化與雙重壓力下,未來長者的照護勢必要透過外界介入,而社區正是其生活的周遭,最合適互相看顧照料。柯文哲就曾表示,慈悲關懷社區或城市的推動,便是以醫療系統為基礎,結合社區推動,將生命議題與臨終照護,從醫院延伸至社區,這也正是先進國家推動在地老化的具體實踐。
台北市去年四月士林推出舊街慈悲關懷社區,為東亞第一、亞洲第二個國際慈悲關懷社區。今年七月加拿大Pallium Canada組織慈悲關懷社區全國總領袖邦妮湯普金特別前來拜訪,並且盛讚台灣將醫療照護與在地宗教文化結合的作法。
台北聯合醫院作為這項政策的主要推手,特別表示市府已將慈悲關懷社區列為老人福利的重大政策,目前北市已有七個社區,到年底會增加到二十個,其中包含寺廟、傳統型及都市型等不同型態的關懷社區。
而慈悲關懷社區主要優先關懷的對象是八十五歲老人及重症長者,慈悲關懷協會除了提供醫療照護協助外,也會導入志工陪伴、照護以及社區鄰里的關懷,讓社區彼此照看互相幫助,這是最適合台灣老人的照護模式。
這次鐵板社區雀屏中選,主要是因為鐵板的老人照護做得特別好,而且這種好是由社區主動發起,而非配合政府補助政策,像是其近年來推動社區長青食堂、社區獨居長者到府關懷訪視,都顯示社區對於長輩們照顧的用心,長青食堂的推動更率全馬之先,讓其他社區起而效尤。
「在地老化」是圓滿的人生選擇,北市聯醫自105年深入社區啟動居家醫療後發現,想要做好高齡照顧,除了關心有醫療需求的長輩,更需擴及健康長者如何活得好、活到老。因此慈悲關懷社區的推動是以老人與長照為主,有別於過去醫療院所只以醫療為主體的社區營造,改以前瞻健康概念推動社區醫療照護的強化,五個類別的社區組織共同建立社區化之照護平台,積極介入特別老人的照護為主,教育社區居民,並提升社區家屬的照護意願,關注疾病至失能臨終狀態之人性關懷服務。
正如同柯文哲所言,人口老化已是台灣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我們能做的就是整合各界協助力量深入社區,讓有需要民眾能夠確實獲得照顧,這次把台北模式引入馬祖模式,但其實馬祖是個敬老愛老的地方,我們本來就盡己所能地照顧長者,只是透過不同照護模式的引進,未來讓馬祖長者更有保障,在地生活更安心。
社論/慈悲關懷社區的精神
- 201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