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設立大學的教育意義與思考

  • 2019-10-04
 經各界努力下,國立海洋大學馬祖分校的設立為地區帶來不同的變革轉型,不僅是發展的創機,更為責任的開始。
 近年來,國內相繼有數間大學停辦,衝擊數千名師生權益,面對學生人數遞減所造成的逐年就學率降低,雖然國立大學衝擊幅度未若私立學校來得直接,但若未能發展特色與打響知名度藉以招生,接受教育市場上的檢驗,很快的也將是下一波被改革的對象。
 大學校園的設立對地方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作用,但最終不能僅以工具角度視之,仍需回歸到教育的本質精進,充實學生軟實力內涵,培訓具宏觀視野。政大講座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錢致榕曾指出,一般人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是知識分子,但他引述時代雜誌解釋,知識分子必須有見識、關懷人類前途,「不只書讀得多,還必須不斷反思」,如果沒有上述特質,大學畢業生只能稱為「知道分子」。
 新時代的大學校園要厚實的是如何讓學生踏入社會後成為一位有靈魂與情感的「人」,而非有體無魂的「稻草人」。家長每學期辛苦掙來數萬元的鈔票送學子們進入大學殿堂,無非是希望能受全人的完整深化,以在社會上站穩腳步,不致畢業就失業。二十一世紀的杏壇,所著墨的不再只有學術研究,要灌輸的是高貴的道德,打從內心去尊重他人、協助他人;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調和鼎鼐紛爭;懂得對社會與世間感謝與惜福,感恩所有的支援與賜給;更甚者,思考如何讓靈魂得救。這是蔣勳教授在〈大學〉一文所提出對社會的勖勉。
 海洋大學的分部設立成為馬祖教育史上的重要斐頁,也是提升我們教育文化水準的機會,更是行銷與深化北疆的大好契機。除了專業上的技能外,應多思考如何將「馬祖學」深耕融入課程,並宣揚我們的在地精神,使地方文化和產業相結合,不致被臺灣文化給覆蓋。至為精神層面者,未來的大學校園要能培養學生如海洋般的開闢胸襟,協助思考未來與方向,重新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並學習如何釋放自己、決定精彩的人生。成長只有一次,大學校園的時光也很快就流逝,讓所有來馬就讀的莘莘學子找到身心靈的愉快及生命的豐富具象,是馬祖設立大學的重要使命。
 大學期間若書空咄咄,一事無成,這是下乘的教育;能學得一技之長,養家活口,這是中乘教育;倘可培養生命的寬度與高度,用恢宏與氣度來與世界相處,這方為上乘教育。不論何種教育結果,都不是用言語能代表,也不是用冥想能得道,但,讓我們開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