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老人節!政府為了弘揚「敬老崇孝」的傳統,特別訂定以重陽節為「敬老節」,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各地都展開敬老活動,喚醒民眾重視老人、尊敬老人。台灣已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重視老人的存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邁向新的時代,老人節的意義也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及挑戰,老人的生活照顧和休閒娛樂,已經成為我們社會中重要的課題。
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自然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除了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也倡導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進而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營養的提升,以及醫療保健的進步,現代人長壽的也就越來越多,我國亦進入了「高齡化」的社會。長期照顧的資源布建和發展也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除了面對高齡趨勢外,近年來也逐漸重視失能者的需求。長照議題是台灣新的考驗和挑戰,照顧人力的填充、因地制宜的照顧政策,如何融合現有資源,在有限的條件下找到最合適的一條路,是我們必須持續努力的課題。
面對老年人口逐年的增加,雖然透過立法,老人問題得以受到重視與保護,但一般人對老人的看法仍停留在刻板的負面印象,「依賴」、「無勞動力」、「負擔」等等名詞經常套在老人身上,這樣的觀念似乎與我國「敬老尊老」傳統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尤其,年輕一代受社會變遷之影響,個人主義意識高漲,傳統道德觀念不同以往,對老人的態度亦可能大不相同。
平均壽命延長,原是進步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但目前高齡化卻被視為一種嚴重社會問題的徵兆。由於失能、衰竭、貧窮、疾病、孤獨、喪亡易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使社會普遍對高齡者產生負面印象,認為高齡者是社會的負擔,使高齡者易受到年齡歧視,忽略高齡者的心理感受,也導致高齡者發生社會適應困難的問題。
傳統上,中國人是崇尚孝道,重敬老尊賢的。隨著社會的轉型,社會風氣的改變,顯示傳統孝道觀念的影響及國人的養老觀念,不能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思維。老人的生活照顧和休閒娛樂,已經成為我們社會中重要的課題。除了硬體設施外,隨著人口老化的速度劇增,相關照護體系及制度均需要同步到位,才能夠迎接一個「高齡社會」的來臨。
人生的歷程中,每個人在生理上都會經過生長、老化的階段,在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過程中,政府和社會都應該重視老人福利政策,及早為老年人在醫療、安養與休閒上規劃更完善的照顧。我們也不要忽略老年人對親情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應多關心周遭老年人的生活,使社會中的老年人不但能活得老,也能活得好。
社論/關心幫助老年人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 201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