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縣民當成顧客,幾乎已經是當代所有政府的口頭禪,政府越來越像企業,希望讓生產成本越小越好,績效越大越好,凡事追求顧客滿意,但把縣民當顧客般討好,真的是對的嗎 ?
馬祖的公共治理,可以概略地以戰地政務解除做為分割點,在戰地政務解除之前,國家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公務人員聽從長官命令,為國家盡忠,而行政的執行方法就是透過諸多的行政計畫落實國家政策。而在戰地政務解除後,馬祖各項地方自治選舉開始步上軌道,馬祖的公共治理內涵產生了極大的改變,公共利益不再是由上而下的國家利益,而是被認為是選民利益的集合,縣府推動「師法企業」,各項政策力求用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公務人員開始把縣民當「顧客」,滿足其需求,並且行政的執行方法,也開始大量進行委外招標,用私人企業補充公共治理。
戰地政務解除後的新公共管理思維,讓馬祖的公共治理煥然一新,公共建設的品質也有所提升,但是過度把縣民當顧客,一昧討好選民,也逐漸看到偏差與侷限,面對馬祖新的治理需求與挑戰,我們可以參考「新公共服務」理論」(New Public Service),以公民為中心,讓馬祖的公共治理變得更好、更不一樣。
首先,就是要改變思維,不能只把縣民當「顧客」,而應把縣民當「公民」,你招待到訪家中的親友,你會把他當顧客嗎?像向麥當勞餐廳一樣問好點餐嗎?不論是何種的熱情接待,我們都不會把親友關係當作顧客關係,因為顧客關係只有理性的需求與滿足,但是親友關係並不是,在需求與滿足之外,還有其他更高的價值。縣府服務四鄉五島的鄉親,與其說是服務顧客,倒還不如說是服務我們的依伯依姆、兄弟姊妹、左鄰右舍。
其次,在公共問題的分析上,也不能僅依賴企業管理那套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公共問題比私人企業面對追求利潤時所遇到的問題更為複雜,很多馬祖的公共問題處理並不能以傳統的線性方式解決,公共政策有時很難明確切割問題分析、產出對策、評估方案等界限與流程。有的時候公共問題,不是線性的,而是動態循環的過程,包括利害關係人的矛盾、各方價值衝突等,在某些情形,傾聽問題、瞭解問題,比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更被縣民重視,有時透過審議式討論,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最後,不能僅以量化與效率的觀點來看公共政策的結果,效率與效能並不是衡量一個公共政策唯一的標準,應該還需要考量人性尊嚴、公平正義等價值,特別是馬祖四鄉五島目前存在人口、交通等落差,馬祖公共政策不應把經濟效益當成唯一的評估衡量標準。
政府應該重視人民,而不是像企業一樣只重視生產力,期望馬祖的公共政策,除了重視效率、效能,也能建立以公民為中心的公共治理。
社論/縣民不是顧客 建立以公民為中心的公共治理
- 201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