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廢手機回收 好處多多

  • 2019-10-08
 國人每年購買約600萬支手機,所汰換下來的手機約有50%以上留在家中當備用,或擔心個資外洩問題不願丟棄。環保署為促進資源循環,訂定每年10月為手機回收月,今年度透過回收廢手機抽新機活動,提醒民眾定期檢視家中可回收之手機並排出,並透過活動宣導手機回收價值,提升廢手機回收成效。
 近年來網路、雲端等智慧聯網技術的大躍進,人們日常的生活、工作與休閒幾乎都離不開網路,而智慧型手機行動上網的便利性,使得民眾對於手機的需求與日俱增。手機帶來的便利性,似乎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隨身物品。由於智慧型手機功能不斷出新,手機汰舊率提升,甚至人人不僅只有一支手機,然而汰舊手機若未回收,大量的電子垃圾,將形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
 不可不知的是,這些被汰換的廢手機,可觀的龐大數量儼然已成為現代的電子怪獸,若非經由妥善的手機回收流程處理,不慎流入非法的二手市場、中古零件市場,以及第三世界國家,任意拆解的結果將可能造成未知的嚴重環境汙染,而被當作一般垃圾掩埋或焚化,有毒物質更容易進入大氣、土壤和水源,造成環境更大的汙染問題。一支小小的手機裡,隱含的多樣有害物質,如鉛、汞、鎘、鈹、PVC含氯塑料,與溴化阻燃劑等,其中用以焊接手機機板元件的鉛,會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侵害;電池裏的重金屬鎘,能引起肝、腎病變,及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嚴重汙染;充電器或其配件若含有PVC,焚化會產生戴奧辛,掩埋也極不易被大地分解;手機外殼或機板、電源線,若使用溴系耐燃劑,夾雜在空氣中為人所吸入,還會引發癌症、肝臟損害及神經、免疫和內分泌系統問題。為避免種種有毒物對大自然及人健康的嚴重傷害,手機回收工作勢在必行。
 其實經由專業的手機回收處理,經過拆解塑膠機殼及機板流程,能分離出塑膠微粒、玻璃纖維、金屬粉末,最後可轉化成許多有價值的資源。根據研究報告統計,每回收1000支手機經處理後,可提煉出金46g、銀275g、鏑24g、銦4g、釹467g及鉭84g等貴金屬,廢手機內含稀有金屬,再利用價值高,回收手機可促進循環經濟。不僅可以讓一支廢手機再度創造出全新的價值,透過冶煉和其他處理,可有效減少挖礦、提煉等資源與能源消耗,讓地球生生不息。
 為營造一個綠能、低碳、環保的地球盡一份心力,許諾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環保署籲請民眾回收手機時,可以依「檢」、「刪」、「排」三步驟,第一步「檢」,定期檢視家中壞掉或不再使用的手機;第二步「刪」,回收手機前自行先刪除個資,避免個資外洩;將手機設回原廠設定或至各品牌手機官網或門市查詢刪除個資的方式;第三步「排」,將廢手機交付清潔隊、通路賣場、電信業及手機品牌門市回收管道。透過舊手機的回收及再利用,不僅能達成循環經濟,也減少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