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補助或是離島加碼補助,這些都是中央政府對於台灣觀光急速衰退無計可施的垂死掙扎,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布《二○一九旅遊業競爭力報告》,台灣的旅遊競爭力排名第三十七名,較2017大幅滑落了七個名次,是台灣罕見的大退步,更是這次調查中,亞太地區衰退最大者,甚至只贏過斯里蘭卡,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警訊,對於以推展觀光為主的馬祖而言,絕對必須審慎面對因應。
陸客退潮,台灣觀光旅遊相關產業陷入低迷,政府為拉抬觀光業績,陸續推出各項殺雞取卵方案,包括各項暖冬、春遊補助,還有夜市券、泡湯券,砸下數十億不手軟,還有增加中小學生校外教學次數的提案等,事實證明就是拿左手補右手,散財式的補貼完全無助於台灣旅遊競爭力提升。
政府一再宣傳台灣觀光旅遊成績亮眼,不斷大幅補助新南向國家觀光客來台,讓台灣國際觀光客數字不致難看,觀光局統計從2015年到2018年日、韓及東南亞旅客大幅增加,創下一年一千一百萬人次的新高紀錄,其中越南和菲律賓更成長了百分之二百,似乎旅遊市場欣欣向榮;只是沒有說出的事實是,觀光客數字雖然增加,但帶進來的觀光外匯收入卻變少,從三年前的高峰146億美元,去年掉到137億美元,少了十億美金,也就是三百億台幣。
其實面對事實,台灣觀光旅遊業不僅是陸客減少的挑戰,而是整體的旅遊競爭力下滑,在今年的世界旅遊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大陸排名第十三,比上一次報告發布時提升了兩名,南韓排名第十六,進步了三名,新加坡排名第十七,退步了四名,馬來西亞二十九,泰國三十一,排名第三十四名的印度,較上次調查進步六名,台灣則從三十掉到三十七,上述各國均優於台灣。
WEF的綜合分析指出,相關國家和地區大力投資、升級其交通、港口和旅遊設施之下,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旅遊競爭力成長最快的區域,東亞地區的表現尤為亮眼。WEF的這一番分析恐怕會令台灣感到汗顏,因為台灣的旅遊競爭力不進反退,並不位於進步的行列中。
報告中也指出,台灣的旅遊業競爭力下滑,原因是顯著地收緊了簽證政策,大幅影響「國際開放」這一個項次的分數,另外一個原因是細項受保護地區今年經過重新計算後發現,台灣自然保護地區「劇烈」下滑,從第20名慘跌到第118名,拖累「自然資產」大項的分數。
政府一再使用納稅人的錢來補助旅遊,無法從根本提升台灣的旅遊競爭力,甚至連治標都做不到,旅遊業者早已指出,只有撒錢而沒有整體的觀光旅遊策略,對相關產業的幫助十分有限。台灣連機場設施都比別人差,與其散財補助不如把旅遊基本面做好,好好經營景點,改善各項旅遊設施,否則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就是最大的諷刺。
台灣的處境就是馬祖的借鏡,短線操作的旅遊並無助於馬祖的旅遊發展,只有找出屬於馬祖旅遊的競爭力所在,讓馬祖成為小而美的旅遊目標,我們才能永續馬祖的觀光發展。
社論/找出馬祖旅遊競爭力
- 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