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做了還要說

  • 2019-10-21
 馬祖人的行事傳統是多做少說,認為沉默是金,花香自有蝶飛來,酒好不怕巷子深,做了還要張揚宣傳,是一種自誇。但是這種過於低調的方式,在現代社會常會發生孤芳自賞、好酒滯銷的情形,應該要適度調整向外宣傳,公部門除了把事情做好,也應該要讓鄉親知道政府做了什麼。
 特別是在網路時代,鄉親如發現問題,已可隨時隨地拍照上網抱怨,可以說是24小時在監督政府,公部門與其被動等民眾提問抱怨,不如主動向民眾說明。民眾有知的權利,政府的目前施政與未來計畫,如果不說,悶頭苦幹,民眾並不會知道政府做了什麼。
 少數公務員並不願意積極向鄉親說明政府作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認為民眾沒有必要知道政府的作為,施政計畫與公共政策是政府內部的事,這種心態是活在二十多前的戰地政務時代,認為民眾只是被治者,並未瞭解民意才是政府組成的基礎,民意具有指導政府施政方向的功能,忽視公共政策需要民意的支持才能順利推動;另外還有一些少數公務員,認為做了什麼事,只要長官知道就好,這是活在一百多前的大清帝國時代,把自己局限在汲汲營營升官夢的小官吏,忽視對公職的使命與對公民的責任。
 為了讓大眾瞭解政府的施政,公部門應該善用大眾媒介,除了利用地區的媒體向公眾宣傳,也應該要積極爭取台灣媒體,甚至是國外媒體的報導機會,適度曝光與行銷,建立公眾對於公部門的信任,打造馬祖形象品牌,促進地區觀光發展。
 其次,公部門也應適時運用網路媒體。過去政府要向民眾發布資訊,常依賴大眾傳播工具做為中介,但在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因此公務人員應該要調整心態,要體認一個局處除了是一個行政單位,也是一個媒體,可以不透過大眾傳播,自己就可以直接與大眾進行傳播溝通。
 另外,公部門應該要適度行銷,不可用公共資源過度宣傳,並且傳播的內容應該要是真實的,不可欺騙民眾。同時,也不可本末倒置,重視了宣傳,卻放鬆了政策推動的品質,只做不說,民眾僅是不瞭解政府,但只說不做,民眾將不相信政府,一個好的政府應該是又會做又會說。
 大多數的地區公務員都是十分努力,戰戰兢兢地在每一個崗位把份內的工作做好,公務同仁應該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有自信,敢於解決問題,敢於向外宣傳,讓民眾看見政府的努力與成果,讓鄉親成為馬祖公共建設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