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有豐富的人文素養才能讓專業能力發揮更好

  • 2019-10-22
 在這資訊爆炸,工商蓬勃發展的時代,擁有專業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尤其現今各行各業分工愈趨精細,絕非一個人可知曉所有學問,每一產品往往需集各行各業之力方能完成。然而在專業能力以外,培養人文素養一樣不可或缺。試想,假若一個教授,徒具專業知識,而無人文關懷,專為自己的升等與聲望汲汲營營,那對學生能有多大的啟發呢?社會的發展,從完美全能漸漸趨於專業分工,在此趨勢下,專業能力更形重要。然而,若人只剩下專業能力,則將形同肉身機械,重複不變動地做著、思考著相同的事物與觀念,久而久之將成病態。是故人文素養的培育與專業能力的擁有皆為重要,兩者不可偏廢。
 所謂人文素養,指的是個人對社會的關心、對文化理解的程度,反應在其思想、行動之中,追求美感經驗及實踐生命理想的感受與領會,在為人處世上或是做一樣事業,若輔以人文素養在其中,將會豐富其中的內涵。身為一個公務人員,若僅只具專業能力,而缺乏人文素養,久而久之極有可能形成本位主義、部門之間相輕、或把自己關在機關牙塔裡。若能具有人文素養,其可使吾人氣度寬大,待人謙和,眼界遼闊。由於人文素養是對於人類的幸福或痛苦有較深刻的瞭解。要有這樣的瞭解,必須具備有廣泛的人文知識。只有在人文知識的基礎之上,一個人才會知道什麼是人類的幸福、什麼是人類的痛苦,怎麼樣把痛苦化為幸福。因此,學習或關心文學、歷史、地理、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都是培養人文素養的良好途徑。
 反之,若只有人文素養,則又如何?若人人都互相親愛,但是卻沒有專業知識,事情可能無法得到較佳的解決。這是一個資訊時代,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現在的公務人員基本素質都不錯,但一進入公務體系之後,由於沒有競爭的壓力,未能「與時俱進」,因此個人的生產力才會下降,政府與國家的競爭力也隨之下跌。如果不繼續學習成長,人才也會變成庸才。一個具有專業能力的公務人員,代表他在執行職務時,所呈現出來的知識、技能與態度,能夠達到工作的要求並符合人民的期待。舉例來說,一個法制職系的員工,應該具有法律的專長,能提出正確的法律見解,並能有效答覆或解決人民的法制疑義。是以,專業能力也是社會進步與便利的最佳推手。
 由於社會變動越來越快速的時代,資訊大量釋出,各式各樣的事物也越來越專精化。在講究高科技、簡單實用、迅速且功利主義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實用專業知識皆可在坊間書或網路及電視等媒體上看見或搜尋,傳統的、人文的卻已漸受忽視。固然,專業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謀生能力,然而人文素養是人身而為人所應具備的存在條件,我們若能從人的本質出發,多一點同理心,多理解關懷他人,並為人類的生活謀福利,我們的社會才會日趨和諧,進一步創造更美好絢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