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改變心態 提升公務人員的能力

  • 2019-10-27
 相對於民間企業受到經濟情況的劇烈影響,公家機關工作的「穩定」性就成為求職者的優先選項。公務人員不僅是工作穩定,收入可預期,升遷有一定的軌跡,就連將來的退休生活也有保障。在社會上興起一片搶當公務人員的熱潮時,卻同時有另一個聲音,批評公務人員競爭力不夠、缺乏服務熱忱、保守,並將經濟情勢不佳的原因歸罪於政策不當或公務人員的能力不足。這種聲音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企業普遍性裁員或減薪的時候更顯得震耳欲襲。
 這種情況其實不唯我國獨有,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情形。公務人員的穩定性一方面是許多人羨慕的工作,想要跨進這一道窄門。另一方面也由於這種穩定性,在經濟不景氣期間與民間企業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而被批評為鐵飯碗、不懂得苦民所苦。因此,唯有經由各種觀念與制度的革新,改變公務人員的想法,提升公務人員的能力,進而轉變公務人員的形象,並且能夠獲得人民的信賴與尊敬。
 「鐵飯碗」幾乎已經成為公務人員的代名詞。早期我們談到鐵飯碗的時候,大都只是表達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概念上是中性的。但近年來這個名詞似乎已經變成負面的意義,代表公務人員可以不必擔心被裁員,不必擔心工作表現的好壞,只要當上公務人員,不必再努力,就可以讓國家養一輩子。這種觀念正是導致公務人員被批評的最大因素。
 鐵飯碗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簡單地說,鐵飯碗就是指「公務人員有工作保障,非依法不得免職」。也就是說,要使一位公務人員去職,必須要有法律上的依據,不能只注意到前半段「工作保障」,忘了還有後半段「非依法不得免職」。因為只要我們有法律上的依據,當然還是可以使公務人員去職。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公務人員的工作保障是為了讓他心無旁鶩地為國、為民工作,不受政黨輪替的影響,這種保障是為了行政的延續與穩定,這才是鐵飯碗的真義。所以說,鐵飯碗的真正意義是保障文官的專業、敬業和維持行政中立。
 「人在公門好修行」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政府部門與在民間企業的最根本差異,在於政府的工作是「服務」,而民間企業基本上是以「營利」為目的。人在公門好修行,為官若能造福蒼生就是現世活佛,就是最好的修行。反之,如果公務人員將鐵飯碗視為身分保障的護身符,認為一旦當上了公務人員,便有了終身保障,不管工作表現如何,誰也動不了他,認為公職是摔不破、打不壞的飯碗,這即是對鐵飯碗的嚴重誤解。
 擔任公務人員,如果動機不是抱著服務國家的使命,而是以追求終生保障為優先考量時,當然會影響工作的態度與熱心。因此,公務人員放下消極的鐵飯碗的心態,努力任事,積極為國為民服務,重新建立公務人員的形象,獲得人民對於政府、公務人員的信賴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