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馬祖海邊發現今年第13隻死亡露脊鼠海豚,露脊鼠海豚是全球數量不到一千隻的保育類動物,每年都傳出大量死亡案例,讓我們感到惋惜。也喚醒我們對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一同關懷地球生態資源。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公布一項最新資料,今年第一季到第三季(1月到9月)全台共有112隻鯨豚通報案件,其中97隻死亡,15隻為活體;海龜通報案件210隻,其中164隻死亡,46隻為活體,已釋回或收容。
這項數據相當驚人,更重要的是,在海保署的調查中,上半年累積48隻死亡擱淺的海龜解剖中,有26隻海龜消化道內,發現重量、大小不相等的人造物,比例約為54%。發現的人造物種類包括硬塑膠、軟塑膠、橡皮筋、塑膠線、保麗龍、泡棉、金屬等。
今年3月,花東地區連續發生3起鯨豚擱淺死亡,在進行鯨魚腸胃清理時,發現胃內充滿大量人造垃圾,包括塑膠袋、麻布袋、塑膠片等廢棄物。種種案例都顯示人造廢棄物已經嚴重影響海洋生態,並對海洋動物造成嚴重且致命的傷害,這些塑膠廢棄物與人類的使用行為有高度相關,對於生態環境保護,人類更應有所自覺。
露脊鼠海豚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日韓沿岸海域,鯨豚協會多年前曾在馬祖進行相關的生態調查,證實馬祖海域是鯨豚的洄游路線之一。相關單位可進行評估研議,找出最適合的方案。同時,就算未規劃露脊鼠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也可與漁民協調宣導,露脊鼠海豚常出現的海域儘量不要設置定置網,以保護露脊鼠海豚。
從國內及世界各地的個案來看,海洋廢棄物問題對海洋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危脅。海保署目前除了請港口管理單位確實督促船員,勿隨意丟棄生活垃圾於海洋外,也於19個臨海縣市成立環保艦隊,鼓勵漁民對自己產生之生活垃圾自我管理,協助清理海上廢棄物攜回岸上處理,也建議各縣市可比照宜蘭縣政府訂定漁船廢棄物清理回收自治條例,落實管理漁船生活廢棄物。
國人要保育海洋,可以從自身的減塑行動開始,珍惜資源物盡其用,從源頭減量,才能降低海洋生物誤食人造廢棄物的機會,不讓牠們因為人類行為而蒙受其害。為了大海的未來,及時採取行動,以避免情況惡化,現在大家普遍都有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讓他逐漸落實在我們生活中,地球只有一個,為了地球美麗且多元的生態資源,我們都應該珍惜。
社論/保育珍貴海洋生態從你我做起
- 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