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冬令三寶栽種的季節,地方政府依往例今年續推保價收購計畫,對農民而言多了一項產銷保障,但這一年不過百萬元的保價收購預算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坂里農地未來何去何從是地方各界值得深思之處,繼續走傳統路線很難有所突破。不管是轉作經濟作物或推廣精緻農業,甚至將農地變更觀光用地,都可能讓農地轉型成為更有價值的土地。
北竿坂里擁有全縣面積最大的農地,但隨著台馬間交通運輸便利以及消費市場的轉變,目前已有超過一半面積的農田處於荒蕪狀態,又因務農人口老化導致農地生機不再,每年秋天的三寶保價收購會議沒能真正改善農民收入微薄的事實。根據統計,政府每年花在三寶收購的預算不足百萬元,平均分給各農戶計算,一戶不過5、6萬元,若是碰到氣候異常歉收,農民辛苦一季可能賺不到3萬元。或許對老一輩務農民眾而言種菜只是半休閒的產業,但對需要永續產業的年輕世代而言,偌大的農地應該有更好的出路。
推廣坂里農地轉型發展精緻休閒農業早在多年前有人倡議,但計畫遲遲等不到具體的方案,這期間農地重劃是很大的障礙點,大部份旅台的地主缺乏整合動力,只能任憑良田荒廢。政府基於地方長遠發展以及產業永續經營立場,協助推動農田轉型是責無旁貸,但要落實與否的真正關鍵仍在地主;由政府出面輔導招商是可行的,坂里的農地下一步要怎麼走,透過地方公民討論途徑可以集思廣益,我們認為能突破現有發展瓶頸的任何創意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多年前也有民代提出變更農地為觀光用途也是選項,從政策面來轉動舊有思維,翻身才有機會。
傳統的農務面臨市場萎縮以及人口老化的危機,年輕人不願投入這個行業的原因是看不到未來,少了參與動力自然就讓田地繼續荒廢著。農地轉型勢在必行,要怎麼轉需要更多的討論與共識,馬祖既要走觀光路線,相關產業也要思考如何與之結合,發揮在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是策略之一,面對農民收入微薄的事實,轉型的倡議更加理直氣壯。一年百萬預算只能小小滿足十多戶農家的心願,而這片農地的生產力遠遠超過百萬元才對,只是缺乏更多的推力與方向的確認。
農業發展日趨多元,尤其在機械農業時代來臨時,產品的競爭力決定市場生存力,地方推廣多年的有機無毒農業仍處在試驗階段,農民用藥的習慣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變,對於休耕轉作更是不願嘗試,這就是產業發展的瓶頸。馬祖土地有限,像坂里這麼大的平地少之又少,未來農田翻身要設法導入年輕人創新思維,傳承不一定是傳統,坂里有很多發展的可能,生機再現也不一定只有種菜一途。
社論/思考轉型讓荒蕪農地翻身
- 201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