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隨手垃圾分類共好馬祖永續

  • 2019-11-20
 近日地區各鄉執行垃圾破袋稽查作業,仍有不少民眾未能確實完成垃圾分類,不但造成後端處理困難,並可處新台幣一千二百元以上至六千元以下罰款,害己也害人;最糟糕是地區垃圾全數委託基隆天外天焚化爐處理,多次接獲告知本縣垃圾內含資收及廚餘比例過高,倘無法改善恐遭退運,讓本縣垃圾無處可去,因此執行破袋檢查的目的,就在於提醒鄉親務必做好垃圾分類,以免垃圾無處可去。
 馬祖早期垃圾多以掩埋為主,後來配合中央政府一縣一焚化爐政策,在民國91年完成垃圾焚化爐的設置,但因縣府並無人力可自行運轉,便以每公噸三千元的價格委由廠商處理,但因當時地區經垃圾分類後,每天垃圾量降至四公噸左右,沒有廠商有經營意願,離島三縣均面臨一樣的問題後,經環保署協調決定以委外運送方式至台灣處理。
 二十年來因中央垃圾處理政策不當,讓台灣每隔幾年就發生垃圾處理大戰,1996年為取代露天掩埋場,推出一縣市一焚化爐,離島之外共規劃興建36座,後來在陸續完工後發現垃圾處理量充沛後,最後暫緩南投、花蓮、新竹等縣市的興建計畫,當時有雲林林內及台東焚化廠興建中,中央決定花蓮委由台東燒,新竹縣則就近請新竹市及苗栗處理,環保署同時允諾配合停建的三縣市及離島三縣提供補助垃圾轉運費20年。
 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內及台東焚化爐蓋好無法啟用,至今仍陷於縣民抗爭與仲裁爭議中,八縣市開始展開垃圾轉運大作戰,每年垃圾轉運費用高達七億,更可怕的是逐年增高,更因在地民眾環保意識抬頭,排斥外縣市轉運進來的垃圾,因此沒有焚化爐的縣市開始過著每天與垃圾抗爭的日子。
 以台東為例,五年來每噸垃圾處理單價漲了1.21倍,台東市公所每年四億多的預算四分之一都用在處理垃圾,雲林則必須千里迢迢送至台北,一年光運送垃圾的費用就高達二千萬元,南投運送垃圾至台北一趟垃圾18噸約需2萬7千元,轉運至宜蘭,去回一趟700公里,轉運費則要四萬元。
 馬祖等離島垃圾處理則更費時費錢,要先島內處理,打包成太空包,再經海運送至基隆港,並以貨車送至焚化爐,每一路程及動作都涉及相關費用,當然費用不貲,每公噸垃圾的處理費用要近六千元。但其實費用持續提高之外,更令人擔憂的是拒燒,高雄市議會已經向市府提案,在明、後年合約期滿後不再收外縣市垃圾,因代燒量多,加上原本工業廠區群聚,造成天空灰濛濛,嚴重影響市民呼吸健康。
 此次,本縣再次接獲基隆焚化廠的通知,因為馬祖垃圾袋中資收及廚餘含量增加,嚴重的話將會影響爐體壽命,倘無法改善將退回馬祖拒燒。花蓮、金門等也面臨相同的問題,金門現在各鄉垃圾車運到轉運場時,每一車都要澈底檢查,只要不合格就退回各鄉鎮公所重新分類,因此也經常性進行破袋檢查,花蓮則推動使用透明垃圾袋,讓機關或家戶垃圾一覽無遺。
 相較日本、德國等環保一流大國,動輒數十種的分類,馬祖只要民眾將家中垃圾分成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及廚餘三類,相信所有的人都做得到,而大家的隨手幫忙,可以讓後端清潔人員大幅縮減少作業時間,也避免馬祖垃圾遭退貨,垃圾問題是大家的問題,分類需要大家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