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活化傳統建築 創造地方魅力

  • 2019-11-26
 閩東文化、戰地文化,是歷史的遺產也是馬祖最大的觀光資源,如何維護與永續利用,向來是政府努力推展的核心目標。其中,民居建築反映的是地方的文化、構築技術、社會經濟條件,呈現地域文化的特質,其作為馬祖先民遺留給後世的遺產,最能代表屬地、且可供辨識的特徵,是生活經驗的寶庫。因此,這些建築若經由活化再利用,將有形的建築結合無形的文化,使這些珍貴的傳統在地建築風貌與人文風采能永續風華,同時也讓世代子孫共享先民的寶貴智慧,才是展現永續馬祖的明確方向。
 藉著紋理的爬梳,我們能從各式建築物的興落看出時間的承軸,瞭解人類在區域的活動、事件的發生、與環境的對話和互動,而得以在嘗試開創未來的時刻,不忘肩負過去生活的行囊。馬祖老房子,它不只是經由建物的存在保存了人們過去的記憶,其透過建築的工法、格局,見證了歷史的演進,讓我們知道彼時建築物的使用模式、並能以此回溯當下人們的生活型態,促成時代間的對話。對話不只是限於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於社區與社區、城市與城市之間。一個聚落紋理的生成,不是曇花一瞬的人潮,而是立時恆久的常民生活。一棟棟老屋,光保存老屋本身,就得體現其文化的價值。而往往,一間屋子要有機會能夠讓別人發掘其價值,這棟老屋,必須被看到;而若要人看到,則老屋就必須被使用。
 褪下戰地背景的馬祖,極富文化內涵的傳統聚落與古厝民居令人十分驚豔,這些歷史的痕跡,能夠妥善保存至今,彌足珍貴,也深具保存研究與觀光價值,應持續戮力推動傳統聚落建築的修復、活化再利用,充分發揮其價值,持續讓傳統聚落社區與民居兼具美感、情感與歷史的傳承,再現風華。
 由於觀光產業的發展,馬祖的傳統聚落亦面臨了發展的關鍵時刻。人口逐漸增加、住宅需求提高,拆除傳統房舍改建新樓房成為風潮,馬祖特色的鄉村環境景觀在各式現代建築的興建中趨於雜亂,自然村的景觀丕變。傳統古厝蘊含著相當程度的歷史、藝術、技術與人文社會文化價值,滿佈著鮮明的歷史記憶與歷史痕跡,由公部門投入更多的資源與預算來活化,作為文化資產永續保存的目標,另由民間經營管理亦是節省行政資源最為可行的方式之一,不僅共創雙贏,更可開拓新的財源,來提供活化再利用更好的服務,創造更多的公共利益。
 傳統聚落及古厝記錄著並見證了馬祖先民的生活軌跡,傳統建築的維護成本較高,馬祖傳統建築匠師凋零、材料取得困難,以及傳統建築易被生活機能高的現代化房舍所取代,傳統古厝保存之不易,如何透過公權力的運作確保傳統建築,以及透過民眾參與,在既有的基礎下,注入現代元素,導入具有創意、特色或發展潛力的經營方案,展現更多元的商業性、服務性以及娛樂性的功能,進而帶動地區產業發展,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