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1989東德2019馬祖

  • 2019-12-30
 1989年影響世界的大事之一,就是柏林圍牆倒塌,而後兩德統一,1989年的「蘇東波」民主化浪潮,宣告了冷戰時代的結束。馬祖和東德一樣,也是冷戰時代的對峙象徵,30年過後,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東德和馬祖的改變。
 1989年的東德沒有實質民主自由,東德是蘇聯的一個衛星國,由德國統一社會黨長期一黨執政,國家機器嚴密掌控社會。1989年的馬祖和當時東德一樣,沒有民主自由,甚至可以說馬祖比當時的東德更不民主、更不自由,當時馬祖還在實施戰地政務,除了縣長是軍職軍派,馬祖當時還實施宵禁、也禁止持有收音機、連往返台馬都還在使用「金門馬祖與臺灣地區往返同意書」。
 30年過後,東德已經完全民主化,但值得觀察的是,2017年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部分訴求和希特勒類似的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AfD)拿下12.6%的高票,第一次擠進國會,成為德國第三大黨,特別是AfD在原東德地區獲得大量支持,為何德東地區人民特別支持極右派?以及未來德國民主將如何發展?引發西方政治學者的高度關注。馬祖在解除戰地政務後,經過多次選舉也已經完全民主化,但和東德投票取向不同,東德原本一黨專政的「德國統一社會黨」經過多次重組,已經被主流民意所遺忘,但馬祖在1992年的立委選舉、1993年縣長、縣議員後,政治認同投票取向大致相同,甚至連候選人選項也差不多,再過不到一個月,馬祖將選出新的立法委員,馬祖將再次實踐民主。
 1989年東德經濟落後,學界普遍認為東德的經濟崩潰,是兩德統一的重要原因。而1989年當時馬祖雖然已有部分裁軍,但仍還有大量軍隊駐守,並且外來競爭者無法前來馬祖,馬祖的經濟還算穩定,而當時中國大陸經濟尚在發展,當時很多大陸人對於台灣充滿憧憬,就像當時東德人偷渡逃跑到西德一樣,從大陸前往台灣掏金的偷渡客前仆後繼,馬祖後來還成立遣返大陸偷渡客的靖廬。
 兩德統一後,為了支付龐大的統一成本,德國政府不得不對人民加稅、經濟也曾出現負成長,目前德國經濟雖然已站穩腳步,是歐盟的前段班,但是東德地區的收入仍然落後於西德,而原東德人口向西德外流,使得東德經濟發展更加困難。而馬祖方面,30年過去,目前馬祖的平均收入要比台灣平均高,但是非軍公教鄉親的經濟發展問題,我們仍需要投入更多心力協助私部門解決問題。另外30年前與馬祖一水之隔的福建很多城市不如馬祖,但現在早已超車馬祖,目前馬祖經濟已從軍事消費逐漸向觀光發展換軌,公私部門應該一起同心協力,壯大馬祖觀光發展實力。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了,東西德合併成一個國家,進行廣泛交流,但是30年過後東德人、西德人心中的圍牆仍然存在。在兩德統一後,在東德人眼中,西德人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東德,西德公司併購東德的工廠、西德男人迎娶東德的女人,讓很多東德人感到挫折,認為到處都是西德人做主,東德人是次等公民,而有東德情結(Ostalgie),部分東德居民懷念東德時期的事物,很多人的第一認同是「東德人」,而不是「德國人」。1989年當時馬祖交通不便,台灣和馬祖的交流不多,當時還有部分旅台鄉親對馬祖認同感到自卑,但是30年過後,馬祖的在地認同和驕傲感已經大幅提升,但是在地新世代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危機,以及旅台新世代對於馬祖身分的認同疏離,都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
 30年過去,東德和馬祖都有很大的改變,期待下一個30年,馬祖將脫胎換骨,成為更好的宜居幸福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