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打擊寂寞 關懷獨居

  • 2020-01-01
 曾經何時寂寞成為一種現代人的疾病,並且需要政府介入協助,繼2018年英國成立寂寞部任命寂寞部長後,德國立法單位也開始將寂寞危機上升為國家級議題,試圖用國家政策來解決,計畫設立類似英國這樣的部會級單位,而就連被譽為最幸福的北歐國家,也正陷入孤獨的議題討論中,寂寞的問題似乎成為現代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德國立法者提出這樣的訴求,因為光在首都柏林就有超過一半的民眾處於獨居狀態,甚至每年有超過300人以上在家中過世無人知道,英國則在短短的二十年間獨居人口數量增加至七百七十萬人,預計在2039年破千萬。
 當然獨居沒有所謂好壞的問題,有些人反而喜歡獨來獨往自由自在,但根據英國紅十字會及柯克斯委員會報告指出,在英國有超過九百萬人感到寂寞,美國亦然,有超過一半的美國成年人未婚,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獨自生活,超過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在2018 年的調查中表示他們總是感到寂寞。法國也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口被處於獨居狀態,據統計法國12歲以上的人口有12%的人是獨自一人在生活,沒有家人、朋友、同事等社會關係。
 各國醫界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孤獨對於生理與心理、情緒都會造成影響,而這種情況又在年長者的族群裡頭最常看到,紅十字會甚至把這樣的議題定調為隱性的人道危機,認為孤獨感提升了人類的死亡率,幾乎快和每天抽15根菸及肥胖是一樣的效果。寂寞感還會增加壓力荷爾蒙,進而增加心臟病、關節炎、二型糖尿病、癡呆症,甚至自殺等風險。台灣同樣也意識到這樣的危機,新北市衛生局長曾經在論壇中提到失群、失能、失智並列為高齡社會三大問題,這些都透露出公部門意識到孤獨可能帶來的重大影響。
 孤單寂寞,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心境,它是一種排山倒海而來的失落感,沒有傾訴對象,沒有人與你分享。在台灣緊急救援專線或者是張老師專線,經常接到有人打電話,並不是真的面臨緊急狀況,只是想找人講話,或是傾吐心中的心事。當然孤單並不是老人的專屬,突然失去緊密相依的伴侶會感到孤獨,而沉溺社交網路的年輕人同樣會感到孤獨。
 孤獨可能存在各種不同的年齡層,只是面對生命的消逝感,老人可能更無依更容易被孤獨感所襲擊,心理專家提供各種不同的解方,像是找到自己的歸屬團體,可能是舞蹈教室,可能是宗教團體,再來是找到交流的片刻,面對面的交流有很大的益處,接著是避免比較陷入自我懷疑,孤獨是多數人在人生中某個時點要承受的狀態,即便是社會上那些看來非常精彩閃耀的人,而允許自己表達脆弱的一面,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總要踏出第一步,才有機會獲得改善。
 為打擊孤獨,政府其實搭建許多平台,像是各種社團組織,還有進行中的長照政策中的巷弄照護站、社區健康關懷等,馬祖人口少更需要彼此關懷協助,人生可能遭遇各種不同的困境,只要人跟人可以友善交流、主動關心,相信孤獨不會成為打擊我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