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坵島一頭梅花鹿不明原因落海,是失足還是糧草不足導致鹿隻鋌而走險涉海覓食?原因尚待調查;但大坵島梅花鹿是否應人為介入控制合理數量是今後管理單位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有關單位多次委請專家進行調查與研究,評估以大坵島面積及食物能量,合理的鹿群數量約150頭上下。去年因過度繁殖導致鹿群達250頭以上,島上的糧草自然供應不及。大坵島梅花鹿生態要想永續經營成為觀光資源,控制合理數量才是治本之道。
大坵梅花鹿生態近年來成為馬祖重要觀光資源,每年都吸引數萬人次登島體驗尋鹿樂趣,政府也投入不少經費希望營造大坵成為馬祖的奈良公園,打造觀光新亮點。大坵因梅花鹿而成為熱門景點,管理梅花鹿當然是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島上梅花鹿採野放性質,政府僅做生態調查、檢疫及冬季糧草供應等工作,基本上沒有太多人為的介入,這種管理模式有好有壞,但若站在整體生態及景觀維護角度看,自然野放會產生因糧草不足導致約5年一次週期的鹿群死亡潮,這種生態上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本來是屬正常現象,但也會因此出現鹿群太少的空窗期。
去年下半年開始馬祖地區的雨量就十分稀少,原本就枯草期加上鹿群數量太多,導致大坵島上能食用的草料沒有一根能超過5公分的,放眼望去全島短草區已成黃土高原,這對整體景觀及水土保持產生極大後遺症。梅花鹿具觀光價值,但若因為數量過多而導致生態失衡進而衝擊到整體景觀,對觀光而言不見得是件好事。大坵除了梅花鹿生態之外,其地理位置以及周邊星羅棋佈島嶼也在整體視野景觀上有別於馬祖其它鄉島,因此特殊自然地景搭配梅花鹿生態才是大坵足以媲美日本奈良的最大優勢,島上鹿群管理及自然景觀維護是同樣重要的工作。
每年冬季枯草期到,政府會安排運糧計畫,其實運糧工作只能應急治標不能治本,以生態循環角度看,運糧的結果會讓島上鹿群越來越多,而島上可供應的在地糧草則會越來越少,此時運再多的糧草都不夠吃,一年要吃掉驚人的預算。因此人為介入控制數量讓生態取得平衡才是根本之道,一則讓登島的遊客容易接近鹿群,二則能維持島上地景地貌的自然風光,就純粹以觀光景點管理營運發展來看,這樣才是雙贏的做法。
控制島上梅花鹿數量有很多方式,以現階段政府與民間的經營能量均無法以生態農場模式進行營運,建議可透過每年的檢疫汰除部份基因不良的鹿隻,甚至是結紮節育等手段,在人道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鹿群數量,待日後有民間業者投入農場模式經營,則島上梅花鹿不僅可以是觀光財,也能產生畜產的附加價值。
社論/控制大坵島梅花鹿數量才是治本之道
- 20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