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馬祖發生幾起船舶廢油不當排放污染海洋事件,讓海岸巡及港務單位耗費資源協助清理,但重要的是正如專家所言,要完全清理油污是不可能的,任何一次的油污對海洋危害都是不可挽回的,是對海洋生態的長期破壞,其所含化學物質很難溶於水,會持續留在環境中,對人體健康有巨大威脅。馬祖人日常與海接觸頻繁,甚至食用海洋中的各式生物,因此傷害周邊海洋環境,無疑是一種慢性自我傷害的行徑,絕對無法被允許發生。
上個月岸巡執行勤務發現福澳港區遭不明船隻傾倒油污面積約150平方米,去年四月福澳也發生疑似為船舶排放廢水時,將底艙油一同排出所致的海污事件,同年東莒發生多次油污海灘事件,初步排放時並未被發現,通常是因為海浪將油污拍打上岸,造成海岸油污才被發現,不但出現海漂物吸附油污的現象,連岸邊都被重油污染的景象,更嚴重傷害海邊的生態,人為清除十分不易。
同樣的事情當然也發生以海洋為景的縣市,去年暑假正值海邊活動熱潮之際,基隆著名地標大象石旁邊被潛水教練發現被人丟棄大批廢油桶,裡面都是廢機油,教練第一時間主動撿起油桶,但部分油桶內的廢機油已經流出桶外污染海面;另外,綠島則發生疑似有油輪、大型船隻在公海排放重機油,隨浪漂至綠島,讓幾乎三分之一的海岸線遭到黑色重油污染,連海底都有,嚴重毀損沿岸生態。
一時的方便,隨意傾倒油料至海面,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是無可估計的,國內主管海洋環境的海洋委員會就指出,油污對海洋環境及生物影響包括,油膜會阻礙大氣與海水間的氣體交換,也會減弱太陽輻射透入海水,影響海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海鳥的羽毛或是海獸的皮毛沾上油污,毛上的油脂會被溶解而失去保溫的能力,同時也會影響其飛行或游泳的能力;若是油附著在潮間帶的礁石上,會使得原本生存在潮間帶礁石上的動物幼蟲或是海藻無法固定在礁石上,一環扣一環,油污就是海洋生態的可惡殺手,而除油劑和擴散的油污同時都讓毒素在海洋食物鏈中循環,因此污染根本無可逆。
千萬不要說漏油跟我有什麼關係,原油裡的有毒化合物因地而異,但問題最大的是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它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或呼吸系統進入人體,可能導致癌症,若於颱風季節發生漏油,在風暴助長下可能把浮油和有毒物質推向內陸,使更多人接觸到有害化學物質。若吸入或食入這些化合物危害更大,在哺乳類或鳥類等生物體內,這些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可能會轉變成毒性更強的物質,並傷害DNA,因而產生基因突變,可能會降低生育力、致癌,或造成其他問題。
由於海污跟陸地有些距離,過去海上污染較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其實所受影響一點都不小於陸地的各項災難,馬祖身為島嶼縣市,應給予其同樣的重視,任何海洋污然都必須慎重以對,鄉親亦應發揮守望相助的功能,避免海污發生在以海為家的馬祖,造成馬祖土地跟鄉親身心的不良影響。
社論/永續海洋生態的殺手
- 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