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農業需要新血加入

  • 2020-01-22
 傳統農業辛苦又勞累,加上靠天吃飯的特性,因此讓馬祖農業發展雪上加霜,加上欠缺年輕人的投入,讓農業轉型困難,四處可見荒蕪的農地增加,顯見在地農業政策需要加把勁,創造更多吸引青農加入的條件。台灣許多縣市因為斜槓青農的出現,成功創造農產新品牌,帶出地方創生力量,意外為推展觀光加分,農業是地方發展的根基,青蔥綠意更是美麗的風景,地方農業發展需要你我更關心。
 曾經的花蓮富里鄉,夾在台東與花蓮富里之間,很少被注意到,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台灣最大的有機米鄉,因為這是個老人鄉,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比百分之二十三,遠高於台灣整體平均百分之十五,當然這也是許多偏鄉離島小鎮的縮影。
 十年前類似的故事發生在這個小鎮,因為老農父親年邁身體不適,在台北求學工作的青年代父上陣,這就是富里鎮鐘雨恩的故事,剛自研究所畢業的他,還來不及在自己學業專長大展身手,就因為身為獨子回到花蓮接下自家種田事業。但他不僅承接自家事業,更進一步串起返鄉青年,重新打造全新產銷班,並以全新品牌「天賜糧源」對外行銷,品牌價值帶來更多的收益,經過十年的努力,近三年營收成長都達到百分之二十五。而其間也帶著在地農友與工研院合作,將過去廢棄的穀殼,轉變為自家契作農田的肥料,落實有機永續循環的目標。
 另外,他們也在五年前開辦第一屆的穀稻音樂節,邀請知名歌手紀曉君、舒米恩等人在草坪開唱,五年來音樂節都是免費的,只靠寫計畫申請政府補助跟小額捐款,以及紀念品販售來支應開銷。第一屆籌辦時,在地居民都在觀望,發現是老少咸宜的音樂活動之後,第二年開始有人主動幫忙,加上號召小農市集、公益平台計畫等,認同家鄉,回鄉打拚的年輕人開始增加,人與人之間要建立深厚的關係,都必須建立在對於故鄉的認同,而土地正是認同的第一步。
 馬祖農業政策尚停留在傳統的補助策略上,但即便地方政府在收購、機具、有機肥料,甚至耗材上都給予補助,但可見的就是地方農業規模未起,有機農業的觀念未建立,團結甚至不足的情況下,單一農民更是無以為繼,因此老農逐漸凋零,青農未見承繼,馬祖農業其實正在消失。
 曾經有機無毒島是個有利的政策,無毒種植馬鈴薯、白菜也成為連鎖美式販賣店的收購標的,但馬祖產量未具規模,後端檢驗與包裝生產鏈沒有成形,因此空有外界收購意願,馬祖卻無能力配合,讓可見的行銷通路功虧一簣。
 馬祖農業需要破釜沉舟的改變,義大利擁有歐洲最多年輕農場經營者,為吸引年輕人投入農業,義大利政府與民間機構提供各項財務資助,降低青年跨足農業的門檻,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傳統農業需要新血,馬祖農業更需要新力量,透過青農創意與科技運用,馬祖農業才可能有明天,當然這也同樣適用其他行業,馬祖軍公教居多數,肯投入傳統產業者更少,因此地方政府更需要投入關注及挹注資源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