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回歸理性讓全民都罩得住

  • 2020-01-31
 受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衝擊,過年前後幾乎口罩準備多寡成為新年裡的問候語,瘋狂的搶購儼然成為新一波的全民運動,讓平凡無奇的口罩瞬間價值大幅提升。
 口罩基本上僅是種中性商品,凡需求出現時就會去購買,並不會因為收入所得增加或減少而產生需求上的差異;但這次肺炎造成的高度需求量來自於民眾的「預期心理」及「盲從效應」作祟。就前者而言,在於經由媒介的渲染疫情後,預期問題會日益嚴重,且需求量勢必攀升;就後者而論,在於看到他人也在搶購,若不及早防範將造成最終無口罩可購買,陷入恐慌當中,但究竟真實的口罩需求量有多少卻未去評估證實。到目前為止,不難發現,在這兩面向交互衝擊下,市場上口罩的缺口並非源自廠商囤積,而為各家戶的囤積,坐實人類為有限理性。
 生活中的類此情形比比皆是,許多的需求都是因彼此的驚慌心理而造成的困擾。像是每每油價要調漲之際,前一天經常可見加油站車滿為患,許多車主花上大把時間在排隊等候,圖的在於漲價前把油加滿,至期能省下些許費用。但仔細評估後不難發現,價錢調整前後每公升油價差距在1元上下,對機車族群來說相當有限,縱令汽車族群亦為如此;且該次油箱的油耗盡後仍需再去充滿,屆時的油價已為調整後較高的價錢,依然得去面對新油價的問題。此外,再將排隊所等候的時間成本算入,一窩蜂地前往等候究竟能節省多少成本,仍不無疑問。
 所有的商品不論購買如何多,都總有用盡之時,且有時置放過久更易造成品質效能降低的問題。口罩的價值在於能防堵病菌或污染的侵襲,若過度存放除錯失該有的功能、嘉惠更多民眾福祉的契機外,終將淪為不值的紙類。要讓鄉親民眾們毋庸擔心購買不到需求時使用的口罩,讓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最重要的除了當局的信心喊話外,更要讓民眾「有感」,具體展示出政府的準備庫存情形,使訊息透明化,甚至必要時透由各戶役政體系來逐戶發放,告知社會大眾莫急、莫慌、莫害怕,公部門會拿出最大誠意照顧百姓。當庶民百姓的心理安定後,搶購的風潮自然也會隨之遞減緩解,因為沒有必要、也無須徒耗精力。
 一場武漢肺炎病毒掀起的「口罩之亂」,映入的是人性在資訊不對稱帶來的「道德危機」以及「逆選擇」。倘若彼此都能共體時艱,購買家戶足夠使用的數量口罩,把機會讓給更多需要者,必能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對抗這次的病毒,凝聚島內的民心,惟這目標的達成仍要仰賴主事者的智慧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