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馬祖擺暝文化祭活動在日前坂里十三暝熱鬧開場,接下來在四鄉五島都有大同小異的擺暝活動進行,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部份村境的遶境活動取消或縮小規模,但傳統各宮廟的酬神儀式不可免。馬祖擺暝在2019年正式獲文化部核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今天晚上文化部要舉辦授證,這對馬祖各界長期投入擺暝文化保存的努力而言是最大的肯定與期許,未來要在全國數十項國家級民俗活動中提高知名度,地方特色是關鍵靈魂元素。
全台各縣市豐富與多元的民俗活動建構了臺灣文化風貌,每一個民俗的背後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正是呈現臺灣傳統文化最佳的面向。為保護這些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自97年起,文化部係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同時輔助各保存團體從事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紀錄、傳承與推廣工作。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除了政府協助推動外,最重要的還是要結合民間自發性的力量與資源共同努力,賦予民俗文化資產多元豐富的生命力,使臺灣的民俗之美能夠世代傳承,並且在國際發光發亮。
馬祖擺暝向來被住民視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民俗慶典,地區宮廟信仰多源自中國大陸沿海省份,正由於祖先來自不同地方,各村境廟宇的信仰也十分多元,以北竿為列,全鄉就有多達20多間宮廟,其中橋仔更有神明比人多的廟村之稱;這樣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延續至今的擺暝文化,擺暝源自於民眾酬神的信仰,早年資訊、醫療均不發達,廟宇信仰往往影響了住民的日常生活,即使是科學時代來臨,地方各鄉島仍有很多民眾生活作息離不開宮廟,求神問卜之事在民間仍廣為盛行,宮廟信仰早已融入常民生活,也因此一年一度的元宵活動不管你人在何處,都會想辦法回鄉共襄盛舉。
文化部指定為國家級民俗活動全台數十項,馬祖擺暝經過文化處多年努力爭取獲得審查委員青睞,這其間重要的關鍵是慶典活動有什麼「不一樣」之處。國定民俗審查有其一定的標準以及流程,而馬祖擺暝活動多半是民間自發性的力量促成,雖然各宮廟大致擺暝的流程相似,但仍有細節上的不同,而這個因為不同信仰而產生的變動正是特色的表現,例如坂里十三暝的燒馬糧、橋仔宮廟人與神的鍊結、龍角峰的祈夢等,諸如此類與眾不同的宮廟活動,才是未來馬祖擺暝能否永續的關鍵。
今天是一年一度元宵節,在人神同樂之後要對未來活動永續傳承多花點巧思,小地方或許沒能力辦大型花燈展,但豐富的地方特色慶典足以攬人目光,往往傳統慶典中的小細節會成為媒體焦點。堅持「我們不一樣」才能走出新路,「相約十五暝」更是人與神永遠不變的約定。
社論/馬祖擺暝要特色取勝
- 20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