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水土保持教育 真正友善大地

  • 2020-02-11
 我們生活的土地,餵養了不分國籍、語言、種族、生活習性的男女老少,實現了勇氣、互助與自由的價值。然而,此時此刻,面對氣候變遷來的又急又快,我們為求經濟,大量以「發展」的名目來消耗地利,上一代享受經濟成果,苦果卻由下一代承擔。我們是不是要思考:我們要留給子孫是一塊什麼樣的環境?
 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災害的型態持續在改變,過去單一出現的洪水、崩塌、土石流等,如今都已轉變成複合式的災害。從98年莫拉克風災到104年蘇迪勒颱風,在強風豪雨侵襲下,造成多處嚴重淹水或發生土石流、山洪暴發,災害規模之面積廣、類型多、規模大,有別於以往,不僅影響山坡地之安全,也間接影響下游水庫蓄水區水資源利用,所造成複合型土砂災害要付出龐大治理成本。
 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對於以島嶼為家的我們更是重要。無論是台灣本島還是馬祖離島,平均每年受到颱風侵襲3到4次,山崩、地滑或土石流等天然災害是海島子民的基本常識。暴雨、乾旱情況日益極端,雨量分布愈來愈不平均,將「與自然共存」的能力爭取回來,是我們這一代必須積極面對的挑戰。
 面對災害首要之務是預防它的發生,任何防災工程都有其一定的保護限度。當天然災害的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時,當災害仍然無法避免,這時就必須藉由事前減災、災中應變及災後復建的措施,將災害降到最低的程度。我們將每年五月訂定為「水土保持月」,主要便在於希望透過各種活動宣導,喚醒國人重視水土保持,在防汛期來臨之際提前做好各項防災整備工作。
 近年全球氣候遽變,天災頻仍,環境教育刻不容緩。環境教育必須在地化、鄉土化,將環境永續的意義以及對土地的尊重理念傳遞給民眾。公部門肩負著傳播環境教育的重擔,持續將環境教育理念的種子扎根於家鄉,期待它能日漸茁壯成幼苗、成大樹,護佑我們所珍愛的每一寸土地。
 面對天災,人不能與之抗衡,而是要設法減少環境破壞,與自然共存。針對水土保持的未來,不僅產、官、學三方要密切合作,政府觀念也要改變,多借重民間的長才與力量,配合政府公權力的規劃與伸張,才能逐步落實國土保育的終極目標。「人定勝天」的說法早已不攻自破,人類不可能全面控制自然,只能懷抱著敬畏之心,用經營一個「共同的家」的心情與態度,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相生相長。面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威脅,硬體整治工程顯得緩不濟急,天災隨時可能發生,我們除了更加謙卑學習與災害共處,更必須強化耐災能力,建立災害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