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丟了母語,是件可惜的事

  • 2020-02-27
 母語,是母親說的語言。在國際化的社會,雙語教育成為國家教育方針,中、英文成為每個學生必修課程,越來越少年輕人會說自己的方言,方言的式微,直接象徵一部分文化的流失,馬祖話如何繼續傳承下去,是政府應反思且正視的問題。
 馬祖話是我們馬祖人的母語。馬祖也是全國22縣市中唯一以福州語做為母語的縣市,除了大陸福州,事實上東南亞、美洲等地許多福建移民的僑民都仍在使用福州話,估計世上仍有近2千萬人使用福州語,福州語仍是龐大的語系之一。
 近年來福州話出現危機,不僅會說母語的馬祖人越來越少,就連大陸福州地區,也是越來越多年輕人福州語「會聽不會說」。馬祖話的未來何去何從?現在能流利說出馬祖話的年輕人少之又少,也許再過50年,馬祖話就真正從世界消失了,當我們沒了母語,就好像文化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再多補救都挽回不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一般性大會特別於1999年決議將每年的2 月 21 日定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希望加強對於母語的本存與傳承,各國也都體認語言的重要。台灣是由多元文化組成的社會,馬祖話的獨特性,更應該值得我們重視。
 為了推廣馬祖話,並讓更多人學習。馬祖青年發展協會舉辦了「盼嗡俱樂部」,透過聊天、活動對話的方式取代生硬的課程教材,讓學習語言變得好玩,從親近馬祖話中進而引發興趣。這是一項由在地青年主動發起的活動,可見馬祖年輕人已充分體認到語言與文化緊密關係,這也是馬祖人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處推出的《馬祖心情記事》系列,以馬祖人說馬祖事,用馬祖語言創作出最在地的劇本,陳高志老師、劉宏文老師、謝淑靖導演,以及素人演員帶來的精彩演出,每一年的新劇成為地方藝文重要大事,更是為馬祖方言傳承記下重要一筆。
 母語的傳承與推廣需要多管齊下,學校可營造「沉浸式環境」進行教導,讓學生在生活中融入馬祖話,使其成為生活中一部分,而不是單單數堂課就結束的課程;家庭更是重要的一環,若家裡不講母語,課程效果相當有限,家長應該了解到語言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多與孩子講母語,畢竟,家庭才是母語的起源。期待透過公部門與民間自發的力量,讓馬祖話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