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理性接收網路世界的多元訊息

  • 2020-02-29
 隨著傳播科技不斷改良,網路與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積極且重要的角色。電視、廣播、網際網路、電影、書籍和報紙傳遞資訊並影響我們的思想、見解、價值觀與信念,進而形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給予我們所需的資訊,而各種訊息傳遞也因為互動功能的強化讓真假難判,尤其近一個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發燒,有關疫情的訊息滿天飛,造成恐慌與部份民生物質搶購,此乃訊息對大眾影響力。建構社會整體秩序應從小培養如何正確解讀新聞事件或對社會關切的重大議題表達意見或做出決策。
 2020年總統與立委選舉打得火熱,其中有關假消息的議題主導了選舉節奏,甚至可能是影響選舉結果的因素,而民眾生活與網路媒體越來越離不開關係,從政策宣導到生活作息無不與之相關。因此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與價值判斷在新世代尤其重要。民主社會中意見與訊息多元是一個國家乃至區域是否民主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們除了要培養接納多元訊息的能力,更要懂得如何判斷訊息的真偽,這不僅關係到自身權益,更有可能因為一個不小心或是錯誤判斷造成社會的動亂。
 「識讀」不只是告訴讀者「我們要看什麼」,而是在識讀過程中建立反思的能力。媒體識讀是希望從小培養國人正確的媒體判斷能力,對於多元訊息有接納的雅量,各自表述也要有所本,不能為反對而反對,從而建構和諧理性的民主社會。而這種能力與培養必須經由教育政策的使力和家校之間的互動學習,學校教育應著重在正確的人格培養以及價值觀念偏差的導正,因為人格教育影響遠大於學科成績的高低。教育部多年前推動學校媒體素養教育計畫,就是要教育老師及學生如何在多元社會中正確的看待每一個訊息,而這項工作若是確實執行,其成果在社會現象中會做出評分。
 在民意的形成過程中,一般人總是以為周遭人的意見與自己相同,這也經常出現所謂「多數忽略」的迷思,而所謂的真相與真理往往被隱藏在多元訊息之後而令人無法做出判斷。馬祖地區因網路建設幾乎與台灣同步,民眾在接收各地訊息時並無多大障礙,同樣的在公共議題表達上也是管道暢通,也因此在網路上會看到五花八門的議題,有的引發熱烈討論,有的卻無法激起共鳴。
 但從網路議題熱度來看,大部份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遠低於所謂的八卦新聞,所以要讓社會進步,網民應多關注公共事務以及參與正向討論,事件與政策經過充份討論與時間的演化,最後在漏斗的末端出現,才會形成所謂的「共識」。地區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與訊息來源管道遠比20年前來的寬廣,民眾對於是非對錯能否做出正確判斷是需要透過學習成長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