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向海致敬 永續共存

  • 2020-03-07
 行政院長蘇貞昌續開放山林政策後又再提出「向海致敬」的海洋政策,馬祖與台灣一樣都是海島的地理型態,對於海洋的依賴度都很高,任何的海洋政策都應抱持敬畏的心態與之共榮共存,有關海岸保護及海洋資源復育都應從向海致敬的角度出發。期待中央任何海洋政策都要有長遠發展思考並務實考量外島需求,在低度開發、永續生存的大前提下推動落實。
 台灣海洋遼闊壯麗,並擁有許多海洋遊憩資源。民國76年解嚴及民國90年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以來,民眾從事水域遊憩活動人數增加;多項海域活動及建設相關法令及公告陸續由各部會發布,事權的不統一讓很多軟硬體建設如多頭馬車,在缺乏政策主軸主導之下,海岸水泥化的問題日益嚴重,導致環保團體撻伐聲浪不斷。馬祖地區自戰地政務解除以來各項大型建設陸續推出,基本上是為滿足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包括各島澳口海堤以及碼頭建設等,而早年僅從需求出發而忽略了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概念,難免出現一些質感不佳的硬體。但所幸後期建設都能納入景觀考量並重視後續維護,讓政策獲得正面評價。
 「向海致敬」是行政院海洋政策的中心理念,在這樣的框架下任何有關法令制定與開發都應從心出發,不希望這只是口號。馬祖世代居民以海為田,即使在漁源枯源後轉型觀光,海洋仍與我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善用海域資源、加強管理復育是未來如何落實「向海致敬」的關鍵。在硬體建設方面,必要的設施不能免,但做法應更具前瞻,即使是生硬的海堤也要融入當地特色與自然結合,不能抱持與海對抗的心態,才能永續共存。
 海洋政策的目標是鼓勵國人「親海」、「識海」、「愛海」、「用海」,並透過各事業主管機關各項保護海洋措施,喚起國人海洋意識,使國人勇敢面對海洋,善用已有海洋資源,讓海洋永續發展,建構人類與海共生且共榮之友善環境,使臺灣成為真正海洋國家。馬祖海洋資源向來豐富多元,過去因為濫捕以及不當漁法讓部份生態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這就是我們不夠了解海,總以為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的海岸垃圾堆積如山就是不夠愛海,以為只是隨手丟個保特瓶不會怎樣;以為用章魚籠只會捕到章魚,不會對其它魚種生態造成威脅,是我們不懂用海。
 馬祖四面環海,中央的海洋政策與馬祖發展之關係更甚於台灣本島縣市,除了要因地制宜的推動各項海洋政策外,主管機關的任何作為都不能脫離「向海致敬」的中心理念,包括限漁政策的落實和產業轉型配套等等,與自然共存才能生生不息是自古以來不變法則,我們這一代的任何作為都應為下一代著想,竭澤而漁、與海爭地都是違反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