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是指社會上不同族群接近使用數位產品的機會與能力的不同,而形成「資訊富者」與「資訊貧者」的差異,過去數十年來各國政府無不致力於偏鄉地區或弱勢家庭的數位落差議題,希望能降低「資訊貧富不均」的問題。
過去我們擔心馬祖的資訊基礎建設欠缺、擔心馬祖寬頻不足、擔心弱勢家庭沒有電腦設備、擔心馬祖的孩子輸在起點,不過由於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以及政府致力於偏鄉的資訊基礎建設,20年前傳播學界對於數位落差的憂慮,其原本內涵已經不適用於馬祖,目前馬祖人人都可以用電腦、行動裝置來接收網路資訊,就資訊接收傳輸設備的普及層面而言,馬祖和台北沒有太大的差別。
雖然舊內涵的數位落差,馬祖基本上和都市地區已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我們應該要注意數位落差的新內涵。資訊落差的新內涵可分為兩個面向,首先過去的資訊落差是「量」的差異,而新的資訊落差是「質」的不同。網路上的資訊良莠不齊,通常最新的資訊、較專業的資訊是需要付費的,我們發現,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較能利用付費機制,小朋友進行網路數位學習,而沒有錢的小孩上網多是瀏覽不需要付費的娛樂資訊或臉書社群。
面對「質」的資訊落差,相關單位在進行數位設備購置時,除了注意硬體方面,也應該要考量軟體方面,不要老是期望學校老師、機關公務員能在網路上找到免錢的軟體,或是盜版的軟體,及時購置並提供需要的軟體,將有助於消除數位落差。並且目前越來越多的網路資訊是PPV(pay per view,計次付費),如果有助於學生學習的付費資訊,相關單位也應該評估是否購買下載,幫助馬祖學生利用網路學習。
另一個資訊落差是:過去的資訊落差是資訊接收能力的不足,現在的資訊落差則是限制接收的能力欠缺。根據Common Sense Media的統計,低收入的青年平均每天花在電子產品娛樂的時間是8小時7分鐘,而高收入的青年較少,其為5小時42分鐘,也就是說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較能限制小朋友不使用3C產品來接收資訊,而弱勢家庭的父母則較無法抵擋網路洪流,限制小朋友不使用3C產品的能力非常虛弱,家長的無能為力形成了新的資訊落差。
馬祖學校、家庭都應該注意小朋友沉溺於3C產品的問題,過去我們擔心小朋友不會用電腦,而沒有競爭力,現在我們要反過來注意,要擔心小朋友電腦用太久,而讓他們的未來失去了競爭力。
數位落差的內涵隨著資訊模式的演進發展,而快速轉變產生新的衝擊,適當適時使用資訊產品,利用其優勢,避免其弊端,我們才能藉助資訊的力量讓馬祖更強大!
社論/注意新數位落差 別讓孩子失去競爭力
- 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