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聞有人這樣戲謔地說,當今諸多嬰幼孩在成長過程中,對於「手足」的需求更勝於以往、依賴程度也日益加深;但諷刺的是,卻非指兄弟姊妹的手足親情,而係對於成為「手」機「族」群的比例年齡快速降低、亦無可避免。觀察發現,眾多父母除在家中為求孩童們的暫止嚷擾得以讓喘息、抑為完成手邊工作,而用手機、電腦的聲光螢幕來吸引渠等;特別是在外出時,為有效管理、避免四處奔跑,更是毫無保留的把3C產品當作保母,成為不折不扣的「消音器」。
姑且不論及何時為合適給予接觸數位電子產品的時機,在這般循環下,將肇致孩童們若缺乏這些數位產品的聲色,無法安寧與靜心,而父母因盼求工作或休憩的便利而大開妥協之門,賡續用3C產物餵養,終將讓孩童對數位產品的需求越陷越深,食衣住行樣樣均無法脫離,如同飲鴆止渴般無法自拔。當重度沉豢數位產品後,除健康受影響外,一旦抽離將使其如同缺乏空氣般的行屍走肉,連帶情緒也隨之浮躁焦慮,對書籍與文字的閱讀學習上提不起任何興趣。曾有專家指出,幼兒園學童吃飯期間,只要是兩眼發直、如稻草人般的無魂,就相當有可能是長期仰賴數位產品者,因缺乏聲光螢幕的刺激,致使用餐時提不起勁,食不知味。
近來曾有一則新聞是這樣報導的。一名就讀幼兒園中班的孩童,放學回家經常悶悶不樂,經了解後得知班上有小朋友偷帶手機,所有同學都會玩,該女孩卻因為平時被禁止用3C產品,接觸的都是故事書、圖畫書、拼圖等傳統教材,致不會玩也不知道卡通裡的故事而被嘲笑。當家人得知後,拿了一條乾淨的毛巾,矇住他的眼睛,使其體驗盲人的生活。數分鐘後將毛巾拿掉,家人再次詢問:「眼睛壞掉就會這樣?你還要玩手機嗎?你還要看很久的電視嗎?」孩童立刻釋懷,笑笑地說「我不要,這樣都看不到路」。
在資訊科技暢流下,嬰幼童接觸3C時間提前固為無可避免,但並不等於是數位成癮的原罪,家長們更因此肩負有更大責任去陪伴。諸多父母會拿手機等來當作保母,歸結來看最大原因不外乎為「偷懶」二字,不願另花時間來建立習慣養成與管理。舉凡要求用餐時必須專心且於固定場所座位、自行用餐具吃飯而非由家長餵食、陪同閱讀繪本養成讀書習慣、協助做勞作或共同完成家事等,均是厚植正向生活態度的良方。所有的孩子生活習慣都是可被建立與雕塑,儘管在過程中會耗上諸多時間、體力、精神的成本,也可能會面對撞牆期與挫折,但這也是讓孩子遠離數位災難衝擊的必要途徑,再忙也要撥冗努力。
數位3C並非全然如惡魔般的可怕,倘能妥善運用,亦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上乘效用。像是家長可透過手機的無線藍芽功能連結到音箱,播放如古典音樂、水晶音樂、兒歌等合適音樂給孩童聆聽,除能刺激聽覺感官培育音樂律動感外,亦可營造愉快心情與穩定情緒,對人格發展有著相當協助效益。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也能毀滅人性。每個孩子都是雙親的寶貝,父母不僅是扶養,還要教育,若能善用數位3C產品,對於養育路上必能相得益彰、發揮合超效益;但若過度仰賴,諒必會如同尼采《善惡的彼岸》一書中所劍指的惡龍,讓科技扼殺了孩子成長。
社論/別讓3C產品成為阻遏孩子成長的惡龍
-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