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狄福,在17世紀末英國倫敦鼠疫大流行時寫道:「瘟疫是人性的舞台,也是社會問題的縮影,和制度缺失的印證。」爾來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案例的攀升,造成人心惶惶,連動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搶購囤物潮,足見蝗蟲過境的痕跡,不難窺見人類在人性驅使下的動物行為盡出。
囤貨的行為是人性在面對環境變遷為求生存的自保反應,也是降低情緒焦慮的方法,但也是最容易出現受情緒操控的感染反應,未經仔細評估與省思,受到盲從的羊群效應影響而一窩蜂跟進。
首以口罩搶購來說,不否認相較於先前透由超商購買的階段,進入實名制後固然能讓全民有較公平的機會購買,也能有更多的管道取得;但因疫病的高度不確定,以及世界仍處於強度風險下,依然無法得知彼我的口罩儲備量究實要多少才夠面對這波疫情,仍能見各藥局大排長龍,甚至有掃興空手而回的不悅,致市面上出現諸多假造的醫療口罩、甚至是普通口罩卻要用高額來出售。在非常時期,民眾為求自保,要不就是願打願挨,以高額價錢購入,要不就是用較為低廉價格購得黑市產品,目的終究是無止境的囤積口罩,但最終受惠的仍是廠商。
再以最近民生物資的搶購熱潮而言,社會各界擔心因疫情而使生活用品陷入空窗短缺,奮不顧身的以跑百米方式前往掃貨,但到頭來發現是謠言散播的恐慌引起。世界各國當前會出現居民清空賣場物資情形,一來是他國確診疫情瞬間高度攀升爆發,城市間高度提升健康安全風險;二來為許多國家已下民眾禁足令,不能外出;三為各該國家的產業、店家、商行都已無法運營。然而,台灣當前並未出現以上這些情事,情況迥然相異,實無法相提類推。
此外,民生生活物資也無搶購囤積的本錢,其性質與其他醫療類用品相左。像是口罩、酒精等類的用品,是可以較為長時間置放,保存期限較為久遠,且一次可購入較多的庫存;但近來常見賣場存貨出缺的罐頭、麵包、米、麵條等,保存時間相當有限,且囤放過多無法食用完畢即成為浪費,此外,生鮮蔬果產品的保存時間亦相當短,實無法供長期抗戰。再者,以當前台灣各大街小巷,飲食的供給並無匱乏,瘋狂的囤積實無必要;況且,颱風天前民眾積極購入物資係因可預見未來數日天氣影響而不便出門,只要購足得以渡過暴風時期的糧食即可安然度過平安夜晚,與當前要長期抗戰的環境有異。
時代環境越是詭變,越能看出社會人性的縮影,鄉親們越是需要冷靜的頭腦來審度,切勿被有心人大吹法螺,利用人性恐慌的弱點而被散播的謠言給打秋風,不僅造成自己慌亂,更易使社稷動盪。
社論/在疫情中更需冷靜沉著
- 2020-03-27